天天看點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古代帝王的自稱,除了我們熟知的“朕”,最常用的就是“孤”和“寡人”。誠然,稱孤道寡的九五之尊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帝王的孤獨源自不敢相信任何人,以防他們與自己搶奪權柄。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皇帝卡通形象)

帝王首先要提防的就是與自己同宗同族同姓的兄弟叔侄,原因很簡單,同樣都是皇族血脈,這些人最容易給篡位找到法理上的依據。朱棣朱允炆叔侄便演繹了最佳範本。

明太祖朱元璋越過二十幾個兒子,隔代傳位給孫子。朱允炆繼位後,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起“靖難之役”,奪位登基。實際上,這就是典型的篡位,但是,上到藩王,下到百姓,當時的聲讨之音并沒有多強烈。這是因為,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嫡四子,也是根正苗紅的朱家子孫,皇帝換人而不換姓,江山易主而不改朝,這種情況很容易被朝野内外所接受。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朱允炆朱棣劇照)

同姓的親戚危險系數太大,那隻能啟用外戚了,比如外公、舅舅、表兄、表弟,又或者是老丈人、小舅子等。好歹也是親戚嘛,總比外人信得過。但是,用外戚就安全嗎?當然不是!一旦外戚掌權,也容易威脅到皇權。比如兩漢時期,就一直沒能擺脫外戚幹政的威脅。

從西漢初期的呂後、霍光,一直到東漢末年時的何進,都是權傾一時的外戚勢力。而王莽篡漢更是外戚掌權的直接後果。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六十餘年為天下母,輔佐了四個皇帝,然後又把自己的侄子王莽拉進了權力中心,最終釀成了西漢滅亡的惡果。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外戚王莽畫像)

自家人既然不能用,那就用大臣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的人都是帝王的臣子,難道會無人可用?沒錯,有人可用,但卻很難駕馭。因為權臣的危險系數絲毫不亞于外戚。

從東漢的曹操,到曹魏的司馬懿,到北宋的蔡京,再到明朝嚴嵩、張居正,權臣一次又一次擔當曆史舞台的主角,架空皇權算是客氣的,諸如劉裕、高洋、趙匡胤等幹脆直接把皇帝趕下台來自己頂上。這樣的事情,史不絕書。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權臣曹操劇照)

正常人不能用,那就用宦官。宦官的優勢在于,他們是貼身伺候皇帝的人,很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宦官的好處在于,他們毫無根基,背後沒有家族勢力,容易掌控。但是,宦官真的安全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宦官要是狠起來,更加兇殘。

在宦官最為猖獗的東漢和唐代,甚至發生過多次宦官直接廢立皇帝的事情。即便是到了皇權一家獨大的明清兩朝,也出現了很多禍亂朝綱的宦官:比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以及大太監李蓮英等。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宦官魏忠賢劇照)

皇族不能用,外戚不能用,權臣不能用,宦官還是不能用,被逼到絕境的皇帝幹脆誰也不重用,凡事自己扛。但如此一來,中央注定會空虛,中央一空虛,外面的藩鎮自然會起來,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藩鎮割據的後果也很可怕,著名的安史之亂就是這麼來的,結果呢,唐朝是以丢了半條命,從此走向了衰亡。

權臣篡位,外戚幹政,宦官專權,古代帝王為什麼總是坐不穩皇位?

(安祿山劇照)

也許你會說,諸侯藩王既然也是危險系數,那就趁早壓制啊!你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并不是!諸侯藩王壓下去了,邊疆空虛,外患就會随之而來。比如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就是“八王之亂”時的趁虛而入,這個後果更嚴重,不隻是亡國,還是亡天下。

綜上不難看出,古代的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卻也是天底下最孤獨的人,要坐穩皇位很難,要當一個明君就更難了。帝王之術這門功課着實很難修,在利用各方勢力的同時又要平衡各方勢力,否則一旦失衡就會釀成大禍。

參考資料:

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