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古代帝王的自称,除了我们熟知的“朕”,最常用的就是“孤”和“寡人”。诚然,称孤道寡的九五之尊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的孤独源自不敢相信任何人,以防他们与自己抢夺权柄。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皇帝卡通形象)

帝王首先要提防的就是与自己同宗同族同姓的兄弟叔侄,原因很简单,同样都是皇族血脉,这些人最容易给篡位找到法理上的依据。朱棣朱允炆叔侄便演绎了最佳范本。

明太祖朱元璋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孙子。朱允炆继位后,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起“靖难之役”,夺位登基。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篡位,但是,上到藩王,下到百姓,当时的声讨之音并没有多强烈。这是因为,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嫡四子,也是根正苗红的朱家子孙,皇帝换人而不换姓,江山易主而不改朝,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朝野内外所接受。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朱允炆朱棣剧照)

同姓的亲戚危险系数太大,那只能启用外戚了,比如外公、舅舅、表兄、表弟,又或者是老丈人、小舅子等。好歹也是亲戚嘛,总比外人信得过。但是,用外戚就安全吗?当然不是!一旦外戚掌权,也容易威胁到皇权。比如两汉时期,就一直没能摆脱外戚干政的威胁。

从西汉初期的吕后、霍光,一直到东汉末年时的何进,都是权倾一时的外戚势力。而王莽篡汉更是外戚掌权的直接后果。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然后又把自己的侄子王莽拉进了权力中心,最终酿成了西汉灭亡的恶果。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外戚王莽画像)

自家人既然不能用,那就用大臣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人都是帝王的臣子,难道会无人可用?没错,有人可用,但却很难驾驭。因为权臣的危险系数丝毫不亚于外戚。

从东汉的曹操,到曹魏的司马懿,到北宋的蔡京,再到明朝严嵩、张居正,权臣一次又一次担当历史舞台的主角,架空皇权算是客气的,诸如刘裕、高洋、赵匡胤等干脆直接把皇帝赶下台来自己顶上。这样的事情,史不绝书。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权臣曹操剧照)

正常人不能用,那就用宦官。宦官的优势在于,他们是贴身伺候皇帝的人,很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宦官的好处在于,他们毫无根基,背后没有家族势力,容易掌控。但是,宦官真的安全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宦官要是狠起来,更加凶残。

在宦官最为猖獗的东汉和唐代,甚至发生过多次宦官直接废立皇帝的事情。即便是到了皇权一家独大的明清两朝,也出现了很多祸乱朝纲的宦官:比如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以及大太监李莲英等。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宦官魏忠贤剧照)

皇族不能用,外戚不能用,权臣不能用,宦官还是不能用,被逼到绝境的皇帝干脆谁也不重用,凡事自己扛。但如此一来,中央注定会空虚,中央一空虚,外面的藩镇自然会起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的后果也很可怕,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是这么来的,结果呢,唐朝因此丢了半条命,从此走向了衰亡。

权臣篡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坐不稳皇位?

(安禄山剧照)

也许你会说,诸侯藩王既然也是危险系数,那就趁早压制啊!你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并不是!诸侯藩王压下去了,边疆空虚,外患就会随之而来。比如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就是“八王之乱”时的趁虚而入,这个后果更严重,不只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综上不难看出,古代的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却也是天底下最孤独的人,要坐稳皇位很难,要当一个明君就更难了。帝王之术这门功课着实很难修,在利用各方势力的同时又要平衡各方势力,否则一旦失衡就会酿成大祸。

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