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是迄今為止全人類曆史上最曠日持久,傷亡最大的世界性戰役。
交戰雙方,一方是德意日法西斯同盟,一方是反法西斯同盟,兩大集團對壘,最後以反法西斯同盟勝利而告終。
告終的最後一幕,落幕與原子彈毀天滅地的威力之下。
(原子彈下無冤魂)
原子彈下無冤魂,最頑固的日本,在甯可一億人玉碎的瘋狂中堅持到了最後。
而要說對于全世界的傷害,日寇對中國無疑是最深的,從1931年起到1945年為止。
名義上的八年抗戰,其實持續了近14年之久。
日軍的鐵蹄在14年時間,從頭至尾就沒有離開過中國的國土,從東三省道華北,中原,東南,步步緊逼的日本占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期間持續的戰鬥無數傷亡亦無數。
數千萬人的犧牲換來最後的勝利,除了暗歎國運暗弱之外,我們最該感謝的就是那些奮勇殺敵的勇士。
(熱血鑄國魂)
汝之仇寇,彼之英雄。
對于中國仇寇一樣的日本軍人,在日本投降後會受到日本人的歡迎嗎?
雖然不近人情,但要說對國家的貢獻,日軍當然還是會獲得群眾歡迎的。
可是這一切,在日本這個奇特的國家确實僞命題。
日本戰敗後,大部分日本士兵回到國内之後,不僅沒有英雄般的待遇,反而因為投降甚至偷生的舉動,備受鄙夷。
這又是為何?
原因也很簡單,日本文化中特有的恥感文化作祟。
(日本恥感文化)
恥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核心精神,在美國人著述的《菊花與刀》一書中有明确闡述。
所謂的恥感文化,其實是東方儒家文化延伸的一種日本文化産物。
在這種文化中,最核心的定義從不是自己的感觀,而是别人怎麼看、怎麼說,怎麼議論。
人的行為,被大衆思潮,甚至集體意識所左右,最後陷入了一種集體意識之中。
這樣的集體意識下,所有人的思緒都被大衆意識所左右,進而被諸多外在社會因素和标準規範制約下,成了思維定勢。
敢于冒犯集體意識,甚至反對集體意識就是應該被鄙夷的人。
由此,才有在軍國主義思潮湧動下,成長起來的昭和日本人那特有的服從精神和悍不畏死的盲從。
所有的日本軍人,在這思潮湧動中,就如流水線中下線的産品一樣,一個個大同小異,缺乏個人思想,缺乏個人主張,心中唯有天國皇權,唯有日本的軍國主義事業。
(流水線下的日本人)
如此思維方式,不僅僅在軍中流傳,甚至在日本民間也有無數的擁護者。
當時的日本人,有一個算一個,有那個沒有被這思潮所左右的。
也是以,才有日本軍人回國之後,妻子對于他們的那奇葩待遇出現。
本身日本軍人,在回國之前已經備受恥感文化内心意識的譴責。
以為回家能受到安撫。
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以溫良恭儉讓著稱的日本女人,反而對他們大為冷淡。
從妻子的視角看自己的男人,左看右看都不像成功者,反而是一個失敗者。
對于妻子而言,一個回到家的男人,不如一個敢于切腹自盡,效忠天皇的男人值得尊重。
一緻的意識形态,錯位的夫妻關系,和不可調和的沖突成了戰後日本,無數家庭的沖突根源。
(回家不如自殺)
這一切,除了需要時間的安撫,還需要外界強制影響。
如果不是美國太上皇麥克阿瑟對日本的國民性改造,估計無數日本家庭都會帶着恥感文化這個标簽,分崩離析成為陌路人。
但太上皇麥克阿瑟的感化,隻能感化一部分人,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堅定婦女,一直堅守自己的信條和價值觀。
(麥克阿瑟改造日本)
最後才有無數的日本榮民,最後衣不遮體、露宿街頭,成了流浪漢,有家不能回。
何靖國屎社中那被供奉的切腹者相比,他們的結局,更加悲慘。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咋的不都切腹咧。
為了天皇的榮光,活着幹嘛。
今日的日本,在經曆過昭和男兒熱血時代之後,通過日本婦女的貢獻渡過了美國占領期。
最後再美國改造下,經曆過平成平成廢物,令和僞娘,終于成了一個雖還有恥感文化,卻沒有了軍國思想的國度。
(日本婦女拯救日本)
這個國度,充斥着特殊的出口品,還有僞娘。
他們依然強大,但是那張牙舞爪的繩索卻被掌控。
男兒、廢物、僞娘,一出國民性進化史,何嘗又不是幹爹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