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祿山,這樣一個唐朝權侵一時的節度使,會有怕的人嗎?由後來安史之亂中的所作所為而論,貌似沒有,可是這并不代表他一直這樣。
(安祿山)
《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有幾段記錄非常有意思。
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祿山悚息,腰漸曲。
這段話何意思咧!
就是說,在李林甫為宰相的時候,權威之重無人能及,所有人見到他都要畢恭畢敬,深恐沒伺候好,唯有這安祿山仗着自己幹媽楊貴妃還有唐明皇寵幸,拜見的時候比較得瑟。
李林甫一看安祿山得瑟,也不說啥,就叫了同樣也是寵臣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禦史大夫王鉷過來,讓他教安祿山如何拜見自己,隻見這王鉷那是畢恭畢敬,聲都不敢奏!
安祿山一看頓時消停了不少,原因嗎也很簡單,這王鉷和李林甫幾乎同級!
你一個小小的藩鎮将領,到了中央居然敢得瑟,你是不是嫌命長。
就此李林甫給安祿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印象的成因也很簡單,李林甫不僅僅是一個宰相而已,還是主宰了整個中央的人。
除了皇帝陛下本人,沒有人敢對其不恭敬。
(李林甫的手腕)
有了這個認知之後的安祿山,才有了後續攝于權威的低調。
不過要說害怕,則是後一件事的展現。
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祿山以為神明,每見林甫,雖盛冬亦汗《舊唐書-安祿山傳》
這段話是說的李林甫除了權威之外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
每次李林甫和安祿山見面,安祿山想要說啥,李林甫都不假思索就能直接先說出安祿山訴求。
這就讓安祿山害怕了,李林甫為何會對自己如此了解。
原因隻能有兩個。
第一:安祿山身邊有李林甫的暗探,由此安祿山一舉一動李林甫都知道。
第二:李林甫自身足夠聰明,能将所有暗探的資訊彙總,最後了解安祿山的一舉一動。
一個如此明智,有聰慧的上司,即是自己的上級,又對自己好。
對于一直有枭雄之心的安祿山而言,就難免心裡别扭了。
别扭的原因也很簡單。
(皇帝在他身後)
換位思考就能明白。
安祿山野心勃勃,可在當時還并沒有足夠的實力,于是隻能低調行事。
但是,自己的一切都被當朝的宰相知道的一清二楚,這低調,貌似也低調不下去,而這個宰相對自己貌似還很親近。
上位者對于自己的親近,有可能有兩個結果。
第一:親近進而重用,這是好結果。
第二:親近進而提防,這是壞結果。
李林甫這不斷親近,當然讓安祿山糾結啊,你這當朝首輔到底是愛我咧,還是恨我咧?
為了搞清楚狀況,安祿山就不斷送禮給李林甫,可李林甫卻是一個沒啥愛好的人,對于安祿山的示好,不置可否。
(能成功沒有巧合)
這樣的狀況持續之後,安祿山就難免忐忑不安!
人越是不安,就越會東想西想,就越會恐懼,恐懼之後,當然是戰戰兢兢與這李林甫的權威。
首先:李林甫雖然和他同樣是寵臣,可是卻比他地位還要高,甚至有着中央絕對權威的權臣,這是地位差别。
其次:李林甫在背後有着一整個暗探體系,幾乎将他看透了,他想什麼李林甫都能知道,這是資訊不對等。
再次:李林甫看上去親近的背後,卻總是行為搖擺,讓人摸不透,這是權術手腕高于安祿山。
最後:李林甫的權威來自皇權的絕對放手,而且他也有真本事,能讓唐明皇安心。
如此層層加碼之後的李林甫,就如一座大山一樣,壓的安祿山隻能唯唯諾諾聽命,戰戰兢兢伺候着。
由此可見李林甫雖名聲不佳,可在治政能力、權謀手腕,甚至操控人心上卻有一套。
而且真實的李林甫其實并不能算一個奸臣,而是一個堅定的制度守護者和維持者,人情和法制中,他更看中法制。是以才有執宰天下近二十年,雖然不斷受诟病,卻依然身居高位的資本。
治政能力,權謀之心,才是安祿山害怕,唐明皇信任的根源。
唐朝最後安史之亂爆發,最大的成因就是,曾經執宰天下的李林甫去世了,而上位的楊國忠太不給力,屬于絕對的庸才。
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對于李林甫的政策不屑一顧。
在入住中央之後,對于安祿山是節節緊逼,步步威亞。
(安史之亂)
最後受不了的安祿山,隻能謀反。
如果李林甫在,或者後續的繼承人也有如李林甫一樣的本事,安祿山不會反,至少不會再唐明皇沒有去世之前反!
即便謀反,估計也不會如此成功,讓大唐元氣大傷。
由此可見,宰相對于放權帝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