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洲國陶币你見過嗎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話說陶币就是陶土做的币,可能有些人不了解,為啥用土做錢币,前幾年我就聽過,隻不過最近詳細看了下,給大家說說。

滿洲國陶币你見過嗎

大家都知道錢币用的都是金屬,曆史上隻有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制作和使用陶币。對,就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因為面臨戰争資源的匮乏,不得不将金屬全部用來制作軍需,而陶币在此時孕育而生。

當時在滿洲國已接近抗戰尾聲,1945年,日本經過試驗後,覺得陶币是可行的,于是在滿洲國開始制作發行,可是試驗歸試驗,實驗的資料可行,但實際使用的體驗可是天差地别。我們來看,大家都知道陶瓷是泥土燒制的。陶瓷很硬,不怕磨損,這具備消耗品的特質,但是燒制陶瓷需要1300°的溫度,使制作的成本會非常大。是以日本人把溫度降低到了900°,這樣其實土就沒有被瓷化,而是陶土的狀态,也就是和幾千年前先祖用的陶罐差不多。硬性差了很多。

由于錢币是需要打上文字與圖案的,那麼這樣脆弱的制品一定不會使用大噸位的壓鑄機來壓制,是以陶币的表面文字都是淺打,而且陶土是紅色,是以即便是新的陶币,也是給人模模糊糊的感覺。

滿洲國陶币你見過嗎

由于與瓷器相比少了上釉的工序,陶币的防水性很差,甚至潮濕也會使币損壞,唯一的好處就是重量輕,掉了也摔不碎,最多是掉了角什麼的。陶币一共兩種面值有五分和一分的,五分的隻有1點5克,而一分的隻有0.6克。這樣的錢币放在兜裡,出門遇上雨,回來的時候就不是錢了,說來也挺逗的,可想而知,這樣的東西老百姓會認可嗎?

是以本來發行時間就不長,大概就是康德11年12年兩個年份,也就是1945年前後,日本沒多久就投降了,再加上不受待見,說以發行量也不大,資料上說計劃發行2000萬枚,但是到日本投降時,也就發行了200多萬枚,而且非常容易損壞,不好儲存,是以目前能見到的好品也很少,可能有些東北人家裡有,有些東北人也沒見過,至于南方人可能很多都沒聽說過。

滿洲國陶币你見過嗎

我手上還真有一枚,是老人留下的,面值是一分,但是基本上已經模糊不清了,隐約能辨認出中間的面值,至于周圍的字真的是連放大鏡都看不見,顔色褐紅色,周邊有損壞,損壞的 地方發黑,聽說陶土是遼甯海城的一種土,因為這種土裡還有6%的鐵,按理說這種含鐵量高的礦物應該拿去提煉鐵金屬,可能考慮到成本比較高,就放棄了吧。

要知道日本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裡真是什麼資源都沒有,以前日本人的罐頭我們繳獲以後都是最好的戰利品,用來給上級首長,因為都是肉罐肉,到了後來,日本罐頭沒人要,因為根本就沒有肉,而是豬血牛血還加了不少添加劑,根本不是能吃的東西。早期的日本罐頭能換銀元金條,後期的基本就是喂豬,哈哈瞎說的,總之,陶币是在這種條件下得産物,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不過作為曆史的見證品,還是适合于收藏的,

說實話,能找的的圖檔都不是很多。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衆号轉載本刊釋出文章,請另取标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标題,必須注明“轉自公衆号:四海博緣收藏平台”。謝謝合作!

滿洲國陶币你見過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