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蔣琬就認真考慮過沿漢水進攻上庸的問題。不過,還未來得及實施,就被怼了回去。

仔細看當時、當地的形勢,我們隻能說:

幸虧蔣琬的計劃未能實施。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水流湍急的漢江上遊,航運困難,利進難退。

琬以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遠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衆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于是遣尚書令費祎、中監軍姜維等喻指。——《三國志.蔣琬傳》。

看來,蔣琬吸取了諸葛丞相數次北伐無功,都是因秦嶺難行,決心轉變進攻方向:沿漢水東下,取上庸地區,再窺襄樊。而衆人都認為:

如不克捷,還路甚難,堅決反對。

我們先看“

還路甚難

”的問題。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從漢中到上庸,走的是漢江上遊。漢江上遊到今天,仍然是漢江航運中航運條件最為艱難的一段。他所流經的山地中,大部分是峽谷,水流湍急,礁灘甚密,河床最窄處隻有50米。

是以,如果阻止得當,不怕險阻,順流而下,倒是可能。但是,在沒有機械動力的時代,要逆流而上,就十分困難了。

當初,劉封自漢中東下取上庸,是因為孟達已經從秭歸方向攻取了房陵港,劉封在東面、南面已經有了落腳點,不需考慮退路問題。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如今,這一條件已經喪失,蜀軍如從此東下,一旦不利,将面臨與夷陵之戰中的劉備相似的局面:難以退卻,全軍覆沒。

附近地區魏軍實力雄厚,攻取機率不大。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劉封、孟達攻取上庸時,曹操集團在南陽、襄陽地區的力量極為薄弱。

由于不斷抽掉力量在淮南、漢中地區作戰,當時,即便是襄陽,曹仁軍都不過幾千人。是以,劉封、孟達攻上庸時,主要是與地方武裝作戰,未遭遇曹軍主力。可是,時過境遷,此時的襄陽地區,魏軍實力已十分雄厚。

值得一提的是:

這段時間,司馬懿被曹爽壓制,雍州地區的兵權一度讓給了夏侯玄,他本人在荊州、淮南戰場多次與吳軍作戰。

是以,如果蜀軍進犯上庸,遇到的對手,很可能仍然是司馬懿。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司馬懿,早已經證明了他的效率:

大軍自宛城到上庸,8天。

孟達反叛時,蜀軍尚且趕不及收複上庸,如今歲月靜好,蜀軍真的有把握攻取上庸嗎?

是以,如果蜀軍再攻上庸,基本沒希望攻取上庸,而且,還很可能全軍覆沒。而且,魏軍在關中的實力也已雄厚,曹爽正琢磨着伐蜀立功。他在244年就發起駱谷之役。即便蜀軍不遭重創,大軍深陷上庸戰場不容易回來,曹爽再要伐蜀,恐怕蜀漢面臨的危機要大得多。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敏感的吳國

三國的事情,肯定不能漏了吳國。果然,蔣琬進取上庸的準備,引起了吳國的警惕。蔣琬為了實施東下,開始多作舟船。西陵、江陵地區的守将步鹭、朱然猜忌:你蜀國是要和魏國打仗,現在造船是幾個意思?同時,他們還說:

從蜀國過來的人,都說蜀國是要準備違盟東下。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幸虧孫權腦子清醒:放心吧,沒事!我擔保:

蜀國一定不會來搞我們。

盡管孫權的清醒,使事态沒有嚴重。但是,這也說明:吳、蜀雖是盟友,但彼此戒心仍然很重。同時,蜀攻上庸、襄樊對吳并沒有好處,蜀軍在這些地區的軍事行動,想要得到孫權的支援是不可能的。而沒有吳國的幫助,蜀漢即使擷取上庸,也不大可能有所發展,不過是替吳國分擔一點襄樊魏軍的壓力而已。

而對蜀漢來說呢?東三郡貧瘠,得之不足以強大國力,反而因為上庸與漢中的運輸條件限制而拉長對魏防線,得不償失。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說出來你别不信

總之,因為魏國在附近實力雄厚,蜀如果真的大舉進攻上庸,魏軍可以迅速救援,蜀軍取勝的機率很小。同時,因為漢水上遊特殊的水流條件,蜀軍一旦不利,很難退軍,極可能再次遭遇夷陵之禍。而就三國形勢而言,蜀漢奪取東三郡,與盟友吳國過早進入“

利益争奪區

”,對北伐大業來說得不償失。這樣的答案說出來後,大家别不信。

以上就是我對“

蜀國為什麼不東下上庸

”的看法,不知道您怎麼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