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作者:談藝錄

本文我們來說一說東漢印章。

依照按時代分期的原則,我們把東漢的印章也分為三期,即東漢前期、東漢中期、東漢後期。如圖: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東漢印分期)

一、東漢初期

東漢初期,從漢光武帝至漢漢章帝時期,即從公元25年至公元88年。這段時期,印章的風格,都承接西漢和新莽印的風格而來,這其實很正常,這一時期的官印尚未形成新的制度,而這時期的工匠,也多從西漢和新莽而來,工匠們的技藝世代相傳也是原因之一。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東漢初期的官印印章,印風多如西漢中晚期或新莽時期,其制作工藝精美,印面文字篆法停勻,章法以任疏任密均分印面為主,且印面文字的筆畫,多有西漢和新莽之風,顯得渾厚凝重。比如“朔甯王太後玺”(這方印比較有名,中國郵政曾作為郵标内容印發使用):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朔甯王太後玺)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朔甯王太後玺實物印面)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朔甯王太後玺郵票)

看,似乎也能找出東漢的特征來,這方印裡已顯露出東漢印特有的“方筆”筆畫端,将西漢漢印制模筆畫兩端的收筆或起筆截斷另加一刀(西漢印的筆畫兩端完成時,多剜刀轉刃,使其顯得渾圓厚重),由此呈現“方”的特征,由于這一刀“方”的特征,使整體印風顯得更為硬朗、清健,精氣神十足。

這一“刀”加得更為明顯的印例,如“廣陵王玺”: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廣陵王玺)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廣陵王玺原印印面)

細觀印面,印面筆畫的兩端,均有用刀或鑿子明确直切的痕迹,在圓轉的小篆中有了這樣的“方”的元素,在審美上不期而然的達成了剛柔并濟的效果。

這也是東漢印典型的特征之一。

再仔細看“廣陵王玺”,它還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筆畫粗壯,印面被撐得格外飽滿,比它更飽滿的還有,如“雒(洛的異體字)陽令印”: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雒陽令印)

飽滿,故能氣勢磅礴,銳利,又顯金戈之味。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為這個時期的印,已大部采用鑿的方法,而相比之下,鑄印的工藝要複雜得多,而在複雜的工藝之中,印章的很多細節經過工匠的反複細心打磨,得到的氣息是端正、清爽、凝重;鑿印過程中,往往在無字的印面上直接進行捶擊沖鑿,鑿的過程中,下鑿必然肯定(因為前有銳利之鑿,後有加力之錘)、有力且沖勁十足,是以線條爽利、勁健、挺拔。

鑿與鑄相比,“鑿”,是直接刻字,省卻了鑄印制模時反複打磨的機會,印面完成之後,反倒更顯自然天趣。

與新莽印相仿,東漢初期也有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印,比如“漢鮮卑率衆長”,“漢歸義羌長”等。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漢鮮卑率衆長;漢歸義羌長)

這一類印,其制作工藝要略好于普通的東漢初期官印,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印頒給異域,需要彰顯皇朝氣象,是以選用了工藝水準更高的匠人。

還有一點,這個時期已經有相當存量的将軍印,但這個時期的将軍印,由于國家相對安定,并不需要臨陣急就,是以制作過程并不匆忙,工藝上有保證,印風并未呈現出東漢末期将軍印的那種縱橫自如、亂頭粗服意味。如“虎牙将軍章”: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虎牙将軍章)

實際上,這是标準的東漢初期官印印風,與文官印章并無二緻。是以,東漢将軍印是有其獨特性,但也要分期考察。

二、東漢中期

東漢中期,指漢和帝至漢桓帝時期,即公元89年至公元167年。這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印章制作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這個時期尚有熟練的印匠存世,于是,也有一部分印作仍保留有較高的制作水準,比如“甘陵廄丞”: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甘陵廄丞)

這方印,雖然隻是品秩不高的管理輿馬之官用印,但其制作仍然精良,看其渾圓端凝,不輸西漢;看其勻滿氣厚,似又與東漢初年官印相仿。

但更多的印,印中用字,雖然用字尚無錯訛,但篆法刻工均出現不同程度退化,筆畫漸趨生硬,而且圓厚也漸次欠缺。比如“蠡國吾相”、“安樂亭侯”: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蠡國吾相;安樂亭侯)

“蠡國吾相”的“蠡”,頭部字法有誤,“國”字,中部失去了勻滿,甚至全印也沒有保持正方;“安樂亭侯”中“安”與“樂”已失去對正位置,“亭”字上部中框兩橫筆已不能保持慣常的連接配接左右的平順狀态,這實際上或許也是一種“随意”的狀态。

不過,這個時期頒發給少數民族地區的印,仍然保有較高的制作水準,如“漢破虜胡長”: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漢破虜胡長)

仔細端詳,這方印,端正、凝重,其精整程度完全不亞于西漢印。

三、東漢晚期

東漢晚期,指漢靈帝至漢獻帝時期,即公元168年至公元200年。這段時期,國家權柄被外戚掌控,社會經濟日益走向困疲,随之而來的,是制度、民生、文化各個方面走向衰退,進而戰事頻仍,争伐不斷。

這段時期的印作,或有承早中期作品者如“部曲将印”,但更多的是走向削峭,筆畫多趨于方折堅挺,進而失去“寫意”,趨向生硬,圓渾厚重漸次失落,雖然如此,仍充滿的方勁沉雄之味。如“左将軍軍司馬”: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部曲将印;左将軍軍司馬)

到了東漢晚期,方折勁直的筆畫又不斷向極端發展,并且印面的筆畫肥滿走向極端,成為留紅極細的印,如“勮令之印”、“新野令印”:

篆刻基礎:漢印巅峰之後的衰退與變化——東漢

(勮令之印;新野令印)

這種東漢印中特有的印面面目,在後世演化發展為我們熟悉的“滿白”印,即印面充滿了白地,紅線隻有絲絲界開文字筆畫。

至于東漢特有的,風格獨特的急就将軍印,我們留在三國印裡再詳細說,因為它太特别了。

(【篆刻的骨頭】之8,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