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作者:谈艺录

本文我们来说一说东汉印章。

依照按时代分期的原则,我们把东汉的印章也分为三期,即东汉前期、东汉中期、东汉后期。如图: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东汉印分期)

一、东汉初期

东汉初期,从汉光武帝至汉汉章帝时期,即从公元25年至公元88年。这段时期,印章的风格,都承接西汉和新莽印的风格而来,这其实很正常,这一时期的官印尚未形成新的制度,而这时期的工匠,也多从西汉和新莽而来,工匠们的技艺世代相传也是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东汉初期的官印印章,印风多如西汉中晚期或新莽时期,其制作工艺精美,印面文字篆法停匀,章法以任疏任密均分印面为主,且印面文字的笔画,多有西汉和新莽之风,显得浑厚凝重。比如“朔宁王太后玺”(这方印比较有名,中国邮政曾作为邮标内容印发使用):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朔宁王太后玺)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朔宁王太后玺实物印面)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朔宁王太后玺邮票)

看,似乎也能找出东汉的特征来,这方印里已显露出东汉印特有的“方笔”笔画端,将西汉汉印制模笔画两端的收笔或起笔截断另加一刀(西汉印的笔画两端完成时,多剜刀转刃,使其显得浑圆厚重),由此呈现“方”的特征,由于这一刀“方”的特征,使整体印风显得更为硬朗、清健,精气神十足。

这一“刀”加得更为明显的印例,如“广陵王玺”: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广陵王玺)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广陵王玺原印印面)

细观印面,印面笔画的两端,均有用刀或凿子明确直切的痕迹,在圆转的小篆中有了这样的“方”的元素,在审美上不期而然的达成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这也是东汉印典型的特征之一。

再仔细看“广陵王玺”,它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笔画粗壮,印面被撑得格外饱满,比它更饱满的还有,如“雒(洛的异体字)阳令印”: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雒阳令印)

饱满,故能气势磅礴,锐利,又显金戈之味。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个时期的印,已大部采用凿的方法,而相比之下,铸印的工艺要复杂得多,而在复杂的工艺之中,印章的很多细节经过工匠的反复细心打磨,得到的气息是端正、清爽、凝重;凿印过程中,往往在无字的印面上直接进行捶击冲凿,凿的过程中,下凿必然肯定(因为前有锐利之凿,后有加力之锤)、有力且冲劲十足,因此线条爽利、劲健、挺拔。

凿与铸相比,“凿”,是直接刻字,省却了铸印制模时反复打磨的机会,印面完成之后,反倒更显自然天趣。

与新莽印相仿,东汉初期也有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印,比如“汉鲜卑率众长”,“汉归义羌长”等。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汉鲜卑率众长;汉归义羌长)

这一类印,其制作工艺要略好于普通的东汉初期官印,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印颁给异域,需要彰显皇朝气象,因此选用了工艺水平更高的匠人。

还有一点,这个时期已经有相当存量的将军印,但这个时期的将军印,由于国家相对安定,并不需要临阵急就,因此制作过程并不匆忙,工艺上有保证,印风并未呈现出东汉末期将军印的那种纵横自如、乱头粗服意味。如“虎牙将军章”: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虎牙将军章)

实际上,这是标准的东汉初期官印印风,与文官印章并无二致。因此,东汉将军印是有其独特性,但也要分期考察。

二、东汉中期

东汉中期,指汉和帝至汉桓帝时期,即公元89年至公元167年。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印章制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这个时期尚有熟练的印匠存世,于是,也有一部分印作仍保留有较高的制作水准,比如“甘陵厩丞”: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甘陵厩丞)

这方印,虽然只是品秩不高的管理舆马之官用印,但其制作仍然精良,看其浑圆端凝,不输西汉;看其匀满气厚,似又与东汉初年官印相仿。

但更多的印,印中用字,虽然用字尚无错讹,但篆法刻工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笔画渐趋生硬,而且圆厚也渐次欠缺。比如“蠡国吾相”、“安乐亭侯”: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蠡国吾相;安乐亭侯)

“蠡国吾相”的“蠡”,头部字法有误,“国”字,中部失去了匀满,甚至全印也没有保持正方;“安乐亭侯”中“安”与“乐”已失去对正位置,“亭”字上部中框两横笔已不能保持惯常的连接左右的平顺状态,这实际上或许也是一种“随意”的状态。

不过,这个时期颁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印,仍然保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如“汉破虏胡长”: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汉破虏胡长)

仔细端详,这方印,端正、凝重,其精整程度完全不亚于西汉印。

三、东汉晚期

东汉晚期,指汉灵帝至汉献帝时期,即公元168年至公元200年。这段时期,国家权柄被外戚掌控,社会经济日益走向困疲,随之而来的,是制度、民生、文化各个方面走向衰退,进而战事频仍,争伐不断。

这段时期的印作,或有承早中期作品者如“部曲将印”,但更多的是走向削峭,笔画多趋于方折坚挺,进而失去“写意”,趋向生硬,圆浑厚重渐次失落,虽然如此,仍充满的方劲沉雄之味。如“左将军军司马”: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部曲将印;左将军军司马)

到了东汉晚期,方折劲直的笔画又不断向极端发展,并且印面的笔画肥满走向极端,成为留红极细的印,如“勮令之印”、“新野令印”:

篆刻基础:汉印巅峰之后的衰退与变化——东汉

(勮令之印;新野令印)

这种东汉印中特有的印面面目,在后世演化发展为我们熟悉的“满白”印,即印面充满了白地,红线只有丝丝界开文字笔画。

至于东汉特有的,风格独特的急就将军印,我们留在三国印里再详细说,因为它太特别了。

(【篆刻的骨头】之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