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一套”

紙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說無處不在,你知道中國早期的紙張出現在哪個曆史時期,具體用途是什麼嗎?近年來,甘肅懸泉置遺址發掘出土500多張西漢至東漢初的紙張殘片,其中10餘張古紙留有字迹,它們的出現重新整理了哪些曆史認知?5月19日20:00檔,《簡牍探中華》将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重返懸泉置遺址,繼續探秘塵封在曆史歲月裡的鮮活記憶。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從解憂公主到馮夫人

全景式展現2000多年前的文化交流

20世紀90年代,甘肅省敦煌市懸泉置遺址出土23000餘枚懸泉漢簡,懸泉漢簡中保留大量西域使者途經懸泉置的有關記錄,是研究絲路貿易和漢與西域關系的珍貴資料。本期節目中,主持人龍洋将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郦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深入解析懸泉漢簡背後的重要曆史事件,以及中原和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提到古絲路,你會想到曆史上哪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随着《簡牍探中華》的播出,你也許會記住“解憂公主”和“馮嫽”這兩個名字。懸泉漢簡記載:“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屬王彭護烏孫公主及将軍、貴人、從者道上。”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介紹,在漢朝與西域的關系中,聯合烏孫是漢武帝打擊匈奴,實施“斷匈奴之右臂”計劃的重要環節,簡文中的“烏孫公主”,即漢朝遠嫁烏孫的解憂公主,她赴烏孫後帶領當地百姓學習農耕技術,用中原醫術和醫藥幫助百姓們治病,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系作出重要貢獻。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嫽也常以使節的身份遊走于西域,将漢朝文明之光播撒開來,被尊稱為“馮夫人”。從長安到烏孫,解憂公主與馮夫人為漢朝和平穩定奉獻青春年華。本期節目将結合懸泉漢簡原始記錄,生動再現主仆二人的家國大義,展現中國女性在曆史程序中的智慧、力量與貢獻。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懸泉置出土古紙新發現披露

西漢時期就有紙張出現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23000餘枚懸泉漢簡不僅見證了古絲路的輝煌歲月,更折射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深邃智慧,可喜的是在中華大地上,考古發現和新的研究成果仍在湧現。《簡牍探中華》節目中,甘肅簡牍博物館館長朱建軍将帶來研究成果的最新釋出。朱館長表示,近年來懸泉置遺址發掘出土500多張紙張殘片,時代從西漢至東漢初。其中10餘張古紙留有字迹,有題寫“細辛”“薰力”“付子”等中藥名,結合古紙的折疊痕迹判斷應為包藥用紙,并且這些西漢古紙在工藝上已經可以應用于書寫。懸泉古紙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地圖出現的時代互相印證,說明了紙張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比東漢時期的蔡倫造紙還早約100年。

比東漢蔡倫造紙早約百年!《簡牍探中華》披露古紙新發現

“簡”述曆史,“牍”懂中華。《簡牍探中華》聚焦講述懸泉漢簡故事以來,千年絲路的曆史與傳奇引發熱議,不少觀衆被置啬夫“弘”、書佐“季”等漢朝基層小吏的平凡堅守所打動,更有網友看完節目後生發出強烈的文化自豪感,點贊道:“一陣大風吹出的不僅僅是文物,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兩千多年前,張骞出使西域打開中國的視野;而今節目從簡牍出發,打開我們了解曆史的視野”。在持續升溫中,節目共收獲276個熱搜熱榜,全網播放量累計超7600萬。

駝鈴悠悠,絲路延綿。兩千多年前,古絲路上還有哪些燦爛往事?5月19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0:00檔,《簡牍探中華》邀你繼續走進懸泉漢簡,尋訪千年絲路!

關注“央視一套”視訊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