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作者:陳詞a

在那亂世紛争的年代,群雄并起,各懷鼎立之心。我們最熟悉的自然是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誰又能想到,除了這三股巨大的勢力之外,實際上還存在着一股不為人知的第四勢力?它雖然遠離中原,卻也在那個時代落足了重重一筆。如今我們翻開史書,隻見三國的興衰;讀羅貫中的小說,也隻有魏蜀吳三家的故事,那第四股勢力去了哪裡?被誰抹殺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又是如何?讓我們從頭說起。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亂世開端,四國并起

東漢末年,腐朽的統治階層已無法有效維持社會秩序。由于連年征戰耗費國力,加之自然災害頻繁,賦稅日益加重,民不聊生。正當黎民百姓困頓疲憊之際,一股來自河北的農民起義席卷中原,這就是被史書載入史冊的著名"黃巾之亂"。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農民起義軍洶湧向前,朝廷節節敗退。董卓趁機突出重圍,殺入長安,擁立新皇帝。一時間,中原大亂,政權蹒跚,局勢陷入動蕩不安的境地。

混亂無序的局面為許多野心家提供了可乘之機。諸如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物均在此時崛起,紛紛聚集門客,擴充實力,以期在未來分一杯羹。與此同時,一股自中原邊陲的勢力也逐漸浮出曆史舞台。

此人乃遼東地區的漢朝官員公孫度。趁亂之際,他借力于董卓的撼動朝綱,憑借同鄉關系插手政局,獲封遼東郡,進而奠定了一股獨立力量的基礎。

盡管如今曆史書籍罕有記載,但細心觀察,當年的中原版圖并非三股力量對峙,實則"四國鼎力"并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場硝煙彌漫的戰火正在燃燒。那第四股勢力又是怎樣締造的?它為何最終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一切的前因後果,皆将一一道來。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神秘的第四國

公孫度原本隻是一名漢朝編戶齊民的小吏,家世平平,并無顯赫門閥。但機緣巧合之下,他結識了董卓的親信徐榮,借此介紹得以拜入董卓門下。随後,董卓将遠在邊陲的遼東郡賜予公孫度統治。

就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小吏踏上了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公孫度到任後,首先大肆屠戮,鏟除了當地諸多有權有勢的宗族,以鞏固自身統治。《三國志》記載,僅在遼東郡,就"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栗"。

随後,公孫度加強軍事實力,向周邊遊牧民族頻頻開戰,企圖擴大疆土版圖。當時的高句麗、烏丸等族落在他的兵鋒之下,節節告捷。更有甚者,公孫度竟窺伺中原腹地,直逼山東半島。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黃巾起義的大旗初期正是公孫度竊取權力的最佳掩護。面對漢室的式微,加之内戰阻力漸除,他漸露雄心,終于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公開稱王自立,建都上谷,是為遼東燕王。

有趣的是,公孫度起兵之初,曾高喊"當與諸卿圖王耳"。這裡的"諸卿"指的正是後來魏蜀吳三國的主角們。從這一點可見,公孫度起家較早,當時已與曹操、劉備等人謀求分一杯羹。

然而,與草芥一般出身的劉備、曹操相比,公孫度作為一名漢朝官吏,地位原本就不低。加之憑借董卓的力量,占據了廣袤富庶的遼東疆土,他的發家之路走得十分從容。

如果說魏蜀吳三國是在一片廢墟上艱難重建,那麼公孫度所打下的燕國基礎就要穩固得多。盡管後來被魏國所滅,但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前,公孫家族長期主宰着遙遠的東北,譽滿海内外。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羅生門現實版

公孫度一生兇殘猜忌,最終歸于黃泉。其子公孫康繼位,燕國基業猶在。可康亦與父無甚高下,在位期間,不思進取,國力漸衰。

直到公孫淵繼位,燕國才重煥生機。淵自小聰穎過人,曾師從名士,學貫中西。他上位伊始,大興文教,用賢納谏,加之早年鍛煉有素,無往不克。

百廢俱興之下,燕國終于名副其實,距離"王"的頭銜僅一步之遙。淵乃發憤自立,稱"燕王"于世,獨立燕國正式成形。然而,這也惹來了曹丕統一中原後魏國的忌憚。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曹丕遣使诘責,托詞燕國"黨與諸夏",挑釁中原權威。淵英勇絕倫,自知實力尚且不及魏國,遂表态歸順。但誰知這番姿态竟惹惱了曹丕,他斷然否決,指令諸将征讨。

魏軍鐵甲雄兵壓境而來,燕軍陣腳大亂。淵固勇無畏,親自督戰,但終究力有未逮,敗走黃龍。曹丕不甘心于此,連番追擊,淵終難逃一死。

燕國從此家破人亡,版圖在魏國鐵蹄下支離破碎。後人雖仍自稽"燕王"于燕地,但已不成氣候。不久,魏國徹底拿下遼東,吞并殆盡,燕國從此煙消雲散。

曆經三世祖孫,從一方豪強到短命國度,燕國的興衰幾可被譽為"羅生門"的現實版。一時争雄奪嫡,終亦隻是一陣虛妄,不能在亂世中存活便注定無以為繼。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第四國被忽視的原因

燕國雖然一度強盛,但最終未能與魏蜀吳三足鼎立,反而被魏國所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未對此多加描述,令人不免疑惑,這股曾經的重要力量為何會被如此忽視?

其中,首要原因便是燕國存在的時間過于短暫。自公孫度建國到被魏國滅亡,前後僅百餘年,實在是太過短促。相較之下,魏蜀吳三國則是由東漢遺老一手打拼出來,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再者,燕國的疆土雖廣,卻遠離中原腹地。盡管一度威脅中原,但終究與當時的三國力量相比,實力有懸殊之距。曆史上,燕國與魏國的決戰也并無大規模厮殺,反其道而行之,公孫淵更是很快便被誅殺。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此外,燕國作為一股邊陲勢力,其統治區域多在遼東、北韓一帶。當時的這片區域,原本就人煙稀少,文化發達程度亦遠不如中原。缺乏持久的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燕國注定難以長存。

最後,燕國的覆滅來得太過突然,也沒有發生什麼大規模戰役和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相比之下,魏蜀吳三國之間則上演了無數經典戰役,如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坪等,可謂戲劇性十足。

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使得燕國在曆史長河中很快就被沖淡和遺忘。盡管曾一度輝煌,但也僅僅是昙花一現而已。作為小說家,羅貫中自然更鐘情于講述那些戲劇張力十足的故事情節,進而不得不抛棄燕國的身世。

東漢末年是4國并存,為何羅貫中隻寫了三國?被抹去的一國很熟悉

結語

縱觀東漢末年的群雄并起,魏蜀吳三國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它們由諸如曹操、劉備、孫權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一手締造,在兵戈鐵馬的年代裡書寫了不朽的傳奇。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小國小邦雖亦曾一時輝煌,但很快就被曆史的滾滾車輪所抛棄。公孫家族統治的燕國便是如此,雖一度兵強馬壯,但終究命不久矣,最終被魏國徹底吞并。

或許,這也正是曆史長河永不停歇的客觀規律。有些事物注定是曇花一現,如大火燎原後的灰燼,很快就會被更加輝煌璀璨的事物所取代。當年的燕國雖不能與魏蜀吳三國相提并論,但也曾給曆史長河添加過一筆濃重的一筆。

隻是後人在書寫史冊時,難免會對一些短暫而微小的力量視而不見。他們更願意聚焦曆史的主流趨勢,着眼于那些影響深遠、戲劇張力十足的重大事件。

從這個角度來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未對燕國多加著墨也就不難了解了。作為小說家,他自有自己的取舍,着重描寫大家熟知的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格局更能突出主線,增強故事的張力和可讀性。

究竟是否應該如此處理?是不是過于忽視了一些重要的曆史細節?這或許能成為一個有趣的讨論話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羅貫中的這種精心雕琢,也正是造就了這部不朽經典的關鍵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