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專訪丨喻燕姣:華夏萬年,“玉魂”此間

獨家專訪丨喻燕姣:華夏萬年,“玉魂”此間

“玉魂——中國古代玉文化展”策展人喻燕姣正在向觀衆講解玉器。

紅網時刻記者 袁思蕾 長沙報道

“序廳裡這一件獠牙神面玉牌飾,是目前在湖南發現的唯一一件獠牙神面雕像,距今4100年~3700年,是古人在祭祀時用來通神的器物。”長沙博物館正在展出的“玉魂——中國古代玉文化展”(以下簡稱“‘玉魂’展”)展廳裡,策展人喻燕姣正引導觀衆望向展櫃裡一件掌心大小的展品,講起人類祖先與玉石之間的遙遠往事,一點一點撥開人們心中的那團迷霧:我們究竟為什麼愛玉、崇玉?

湖南首次玉器大展 完整呈現中國玉文化發展曆程

“以玉事神”“以玉載禮”“以玉比德”“以玉養性”,“玉魂”展分四個單元共展出了410件(套)展品,這其中絕大多數展品是首次展出,精彩程度不言而喻。

展覽中既有象征着地位和權力的玉戚,祭祀神明、代表原始宗教信仰的獠牙神像玉牌飾;也有器型獨特、制作精美的南陽夏響鋪玉佩飾,用以節步和彰顯身份的澧縣新洲M1組玉佩;還有展現君子雍容高儀之态的玉劍飾等等。

獨家專訪丨喻燕姣:華夏萬年,“玉魂”此間

觀衆觀展。(陳靈活 攝)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第一次舉辦這種規模的玉器展,也是目前國内少有的完整呈現中國近9000年中國玉文化史的展覽。”喻燕姣介紹,“玉魂”展以中國玉器所展現的文化内涵和社會價值作為叙事主體,向觀衆展現中國玉器發展曆程中所呈現出的神聖化、禮儀化、道德化和審美化等特點,并從中反映獨具特色的中國玉文化。

“玉魂”展中出現的玉器以湖南省内出土的為主,但由于目前湖南出土的夏、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玉器較少,需要借助其他地區出土的玉器才能完整呈現中國玉文化史,是以,這次展覽聯合了省内外8家文博機構共同辦展。

“以往在國内舉辦的玉器展,基本上都是集中展示某個時間段的玉器,斷代史玉器展居多,而且這些展覽較少是從玉器的文化内涵和社會價值角度去呈現。”喻燕姣說,中國物質文化種類繁多,例如以青銅器、漆器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都曾在中國曆史的某一階段興盛,後來不再成為主流。但是,隻有玉器文化是從出現一直到現在,仍然鮮活存在的一種物質文化,“玉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唯一沒有間斷過的物質文化。”

“人們對玉器的認識和應用,經曆了從最開始作為裝飾品和工具出現,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演變為帶有神屬性的物品,再到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被賦予人格化特征,後又到元明清時代成為人類裝飾品、生活用品的四個階段。”喻燕姣通過“玉魂”展,将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呈現在大衆眼前,讓人從中“玉”見萬年中國。

從物質到精神的崇敬 中國人愛玉崇玉由來已久

季羨林先生曾說:“如果用一種物質來代表中國文化,那就是玉!”喻燕姣深以為然,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她凝視過一件件或精美、或樸拙的玉器,從中看到了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讀出了其中蘊藏的文化内涵、社會制度、時代精神。

獨家專訪丨喻燕姣:華夏萬年,“玉魂”此間

“玉魂——中國古代玉文化展”分四個單元共展出了410件(套)展品,這其中絕大多數展品是首次展出。(陳靈活 攝)

獨家專訪丨喻燕姣:華夏萬年,“玉魂”此間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陳靈活 攝)

獨家專訪丨喻燕姣:華夏萬年,“玉魂”此間

玉器之美,不光展現在其材質、紋飾、工藝、造型等方面,也展現在其文化内涵上。(陳靈活 攝)

“玉的起源,與石器分化同步。”喻燕姣說,新石器時代早期,先人在磨制、鑽孔、抛光等制作工藝上有了較大發展,并有意識地選擇顔色、韌性、硬度俱佳的美石加工,在實用和美觀的基礎之上,制作出了早期玉器形态。質地堅硬的石料被打造成锛鑿斧鏟之形,作為工具為生産所用;色澤上佳的石料被抛光打磨,穿孔繩供人佩戴,逐漸演變成為飾物。

而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成為聚落首領和神職人員身份的象征,同時又是舉行祭祀儀式時溝通神人之間的神物,‘以玉事神’成為這一時期的特征。“玉魂”展上展出了多件(組)在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的玉器。其中,無論是紋飾神秘誇張的獠牙神像玉牌飾,還是構思巧妙的鳥首玉璜,還有那雕刻得惟妙惟肖的玉虎頭……這些玉器都曾作為人類通向神靈世界的“信物”而存在,構築着先人的精神世界。

“到了商代,玉器從神壇走下,由神玉走向王玉的階段。”喻燕姣進一步解釋,這個時期,各種祭祀自然神祇、祖先神靈的行為都較為頻繁,祭祀用具以青銅器、陶器為主,祭品中不乏玉器。例如,在湖南甯鄉黃材地區就大量出土了滿貯各種玉器的青銅器。

以玉比君子,是現今傳播最廣的一種對玉器文化内涵的诠釋。喻燕姣說,這種社會風氣興于春秋時期,“那個時期,由于禮崩樂壞,用于禮儀的玉器越來越少,玉器逐漸被儒家學者人格化。”“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種社會風尚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們所接受和傳頌。

源遠流長的中國玉文化 反映包容并蓄的中華文明

“玉器之美,不光展現在其材質、紋飾、工藝、造型等方面,也展現在其文化内涵上。”從1998年開始涉足中國古代玉器研究領域的喻燕姣,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回溯,探尋中國人愛玉如命的緣由,揭示物質文明如何影響精神世界。她發現,玉器之是以能恒久被人們所珍視,與其在時代變化中不斷演變的文化内涵和社會價值息息相關。

“從古至今,玉器的功用和價值是不斷疊加的。現在我們看一件玉器,在不同場景下可以诠釋出不同的涵義。”在喻燕姣看來,玉器曆經時代變化,功用逐漸變得多元,兼備禮儀祭祀、象征權力地位、展示德行操守、顯示審美情趣、寄托美好願望等用途和價值。

玉以物質形式作用于人類的精神、思想,進而形成了相容并蓄的文化内涵,讓中國玉文化得以源遠流長。

“臨江之畔,璞石無光,經年磨砺,溫潤有方。”先人們不會想到,他們腦中對于美好事物的想象,他們手上那塊最早用來打造工具的石頭,會不斷被後人推演、打磨,并在萬年磨砺中綻放出潤澤後世的光華,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講述着中華文明的相容并蓄,不斷書寫着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