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字讀懂青春期(特别家教885期)

作者:金東媒體中心

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别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一個字讀懂青春期(特别家教885期)

解讀青春期有不同的角度,其中有個字非常有意思,這個字就是“找”。

找什麼?

找 “我” !

孩子什麼時候完成了尋找自我的任務,達成了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所說的“自我同一性”,即回答了自我探索的兩個關鍵問題——“我是誰”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青春期才算過去。

一個字讀懂青春期(特别家教885期)

常聽家長驚歎

現在的孩子好像青春期都提前了

英文單詞中從13歲到19歲都有共同的詞根,這個階段的孩子被稱為teenage;從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表述來看(“當我7歲的時候,我感覺我父親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當我14歲的時候,我感到我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達理的人;當我21歲時,我忽然發現我父親還是很聰明的”),他的青春期是在14歲到21歲之間;而腦科學研究認為,從10歲到28歲,人的大腦才發育成熟。

一個字讀懂青春期(特别家教885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身體的生長發育迅速,一個學期校服褲子就短了一截,心理發育也進入了極易情緒不穩定的“疾風驟雨期”,敏感、易怒、情緒感受豐富。他們主張權利時渴望被當作大人,強調“我的地盤我做主”;面臨責任時又不願長大,提醒父母“人家還是寶寶呢”,俨然是既要過“光棍節”又要過“六一節”的沖突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格外關注自我形象,開始自我懷疑,自我評價偏低,女孩子嫌自己身材不好,男孩子嫌自己個子不高。他們非常注重同伴關系,父母不再是“重要他人”,性意識開始覺醒,可能會為“隔壁班男生”的一個眼神就迷茫一個禮拜。

遺憾的是,孩子發生的變化與父母認知的變化并不同步,很多父母仍然用原來的方法對待長大了的孩子,關心的仍然是學習成績而非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個體嘗試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的、協調一緻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親子沖突難免變得常見甚至頻繁。

一個字讀懂青春期(特别家教885期)

提到青春期的孩子,你會想到哪個詞?

對這個問題,中國的家長常常回答說“叛逆、不聽話、犟”,西方的家長脫口而出的往往是“變化、活力、激情、無限可能”。

其實,叛逆是孩子從小孩蛻變為大人的信号,意味着孩子開始脫離童年期的稚嫩,開始探索自我,開始尋找屬于自己在這個大千世界獨一無二的位置與價值。

一個字讀懂青春期(特别家教885期)

對家庭教育而言,青春期意味着什麼?

很像夜行高速遇暴雨,又像船小水大險灘多,前者需要司機放慢速度、小心謹慎、存着盼望,堅信這一段路再難也會過去;後者需要船上所有成員坐穩了,沉住氣,切忌上蹿下跳,齊心等待風平浪靜。當“慢”和“穩”成為這個階段家庭生活的基調時,就為孩子起伏的情緒能量營造了一個舒緩的環境。

研究證明,青春期前期的叛逆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在青春期後期建立同一性,越可能通過不斷嘗試和探索,逐漸清晰自己和他人的差别、認識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明确自己未來的社會角色。

每個孩子找到自我的時間不一樣,有的人甚至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或者“還沒想好”自己适合什麼樣的工作。

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是讓家長省心的“乖孩子”。事事控制的“直升機式父母”和大包大攬的“掃雪機式父母”,都具有較強的操控意識,不讓孩子表達不同觀點。

雖然看起來親子關系比較親密,但青春期孩子過于聽話并非好事,容易盲從,容易被動接受他人給予或選擇現成的結果,依賴性強,缺乏主見,應對挑戰能力相對較差,遇到挫折時容易喪失目标和信心。

那些厭學、網瘾甚至放棄生命的孩子,背後都是缺乏目标導緻的動力缺失。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活的意義》中所說,“當人覺得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無意義,他的行為就失去依據”。弗蘭克被四個納粹集中營關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他發現能從煉獄中熬過來的幸存者僅1/28,活下來的動力除了信仰就是目标,“一個人生活有了目标後,就會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 “人隻要了解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

孩子厭學、迷戀遊戲的病根往往在于家庭關系,父母分歧越大的家庭,孩子問題越嚴重。孩子越能從父母那裡得到了解、尊重和認可,得到選擇的機會和說“不”的權利,越有可能找到人生的意義、清晰奮鬥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使命。

這時孩子需要的不是督促而是鼓勵,不是碎碎念的數落而是抓大放小的信任,用美國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的話來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 “一旦這種精神需求被滿足,人就會充滿自信和動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楊詠梅

圖檔來源:攝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