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孩子都是後知後覺:很多父母早就不了解孩子的需求

此刻,正在出差途中。

本來今天想和大家請個假的。但路上閉上眼睛,還是能想到,最近遇到的幾對青春期家庭。熱鍋上的父母,忙着救火。

我和團隊幾位負責咨詢的親職專家的老師,一邊複盤,一邊感慨:今年暴漲的青春期咨詢,在向家長敲響警鐘。

1、養孩子,都是後知後覺

父母可能到青春期出現厭學、抑郁、自殺、沖突、沉迷等情況,才發現,自己早就管不了孩子了!

不聽,不說,不笑,不愛。感覺自己好像突然不了解自己親生的孩子了。

“孩子越大越難管”

“明明小時候很聽話啊?”

“現在經常脾氣暴躁、摔東西”

“成績猛跌,還沉迷手機”

倘若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是不是又惹事了?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家長都有過類似的恐懼!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思維發達、渴望獨立,但又面對身心巨變,多重壓力,情緒和心理不太穩定。出現各種“父母不了解的”情況在所難免,一方面是孩子心理階段使然,另一方面,其實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滞後。

孩子有問題了,才發現,原來早早就和孩子失聯了…心理上,很多父母早就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了。

圖檔出自《中國教育報》

孩子不會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之前一定有征兆,父母也需要漫長細緻的陪伴和支援。

孩子不是小狗長成了大狗,而是毛毛蟲變成了蝴蝶。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規律。看不見,就會被“發脾氣”“不愛學”“總粗心大意”…這樣的浮雲遮住眼睛。

2、功課前置,避坑比捷徑更重要

我想,這可能也是青春期家長約咨詢激增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們一直堅持做0-12歲孩子科普,經常把家庭教育幹貨當做公益來分享的初衷。

我曾經寫過: 有“合夥人”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為從業10年的咨詢師,陪我的父母做了20年家庭教育的旁觀者,我當然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問題更多,家長更願意付費咨詢 。如果從結果導向來看,我們聚焦青春期,自己和團隊肯定發展更好。

哎,治病或者救火,當然是剛需。

但是隻有回歸家庭日常,回到孩子童年,在木已成舟之前,幫助家庭,才更有效果。

孩子越是小的時候,家庭教育越有成效。

孩子幼年,父母如果能更好的:

✓ 被支援

✓ 能看到養育大方向的規律

✓ 能把底層的親子關系和教育邏輯捋順

✓ 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積極發展

那麼大機率,能養育幸福且不錯的孩子。

對于很多父母而言,以往的經驗一般都是這樣的:車哪裡壞了,隻要花錢送到修理廠去修好;鞋子髒了,送到洗鞋店花錢洗好就行。

簡而言之:出了問題去修理,自己不需要再勞心費力。

但孩子的成長規律并非如此,孩子小的時候不夠重視,等到青春期孩子遇到厭學、抑郁、叛逆、軀體化(身體哪哪兒都不舒服)、精神問題、甚至走向極端…爸媽才意識到“自己要補課”。這就真的,太費勁了!

不一定是捷徑,但一定能避坑。

3、養孩子,一定要長期主義

當然,我不是說青春期問題無解,專業的咨詢師,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都是有能力給予支援和幫助的。但孩子的發展不能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有長期視角。

重點來了-----最高投入回報的教育時間,就是“越小越好”“越早越好”。

小苗長成大樹前,

上路剛出發的時候,

小洞破成大坑前,

…就是最好的時刻。

父母的陪伴和成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真比“提分”“雞娃”重要多了!

隻看前途,就會失去當下

隻看成績,就會丢掉發展

隻看結果,就會遺漏過程

隻看成功,就會損害關系

和孩子一起成長和思考,保持積極的養育狀态,不僅僅治愈孩子,也能治愈家長。

我也是過來人,我們作為家長,光靠自己琢磨,甚至情緒化教育孩子,沒有科學的方法隻會适得其反。

隻有先改善土壤(父母),花朵(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做孩子的合夥人,在時間的次元見證答案,才能良性循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