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獎牌創意源于國寶玉璧 科技感“冰墩墩”酷似航天員

獎牌創意源于國寶玉璧 科技感“冰墩墩”酷似航天員

2022冬奧會獎牌設計創意參考了南越王墓出土玉璧。

獎牌創意源于國寶玉璧 科技感“冰墩墩”酷似航天員

北京2022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總設計師曹雪。

獎牌創意源于國寶玉璧 科技感“冰墩墩”酷似航天員

冰墩墩

近日,2022北京冬奧會獎牌釋出。獎牌名為“同心”,由五個圓環和一個中心組成,意為“五環同心”。獎牌的正面采用圓環造型,取意傳統弦紋玉璧。表達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華文化内涵,五環也象征着奧林匹克精神讓世界人類齊聚一堂,共享冬奧榮光。在官方公布的材料上,明确注明了設計創意參考了南越王墓出土玉璧。“得知這一消息時,我和我的同僚都很激動,這種榮耀将一直在我們心中。”南越王博物院院長李民湧表示,在官方公布的材料中,冬奧會獎牌設計參考自墓中出土的編号為D54的三區紋飾玉璧,該玉璧為國家一級文物,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而在此前公布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設計者也來自廣州:由廣州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廣美”)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帶領的14人設計團隊。

獎牌

設計元素參考玉璧表達美好願景

1983年,南越王墓在廣州越秀象崗山被發現,墓主人是西漢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這座墓儲存完好,出土文物萬餘件,是嶺南地區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随葬品最為豐富的古代墓葬。就在去年9月底,權威機構評出的我國百年百大考古遺址中,南越王墓與南越國宮署遺址榜上有名,是全國16個秦漢重要考古遺址的代表之一。

墓中出土衆多國寶文物,其中玉器有244件套,其中主要分為喪葬用玉等類别,可謂漢玉大觀。玉璧則在全墓共出土71件。

“從裝飾來說,它們又分為素面、兩區和三區紋飾等幾類。其中又屬三區紋飾是最為繁複精美的,也是級别最高的玉璧,一共有5件。”李民湧表示,在官方公布的材料中,冬奧會獎牌設計參考自墓中出土的編号為D54的三區紋飾玉璧,該玉璧為國家一級文物,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玉璧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禮儀用器之一,被認為是天的象征以及天人溝通的憑借。”李民湧認為,北京冬奧會的獎牌采用玉璧作為設計素材,以中國文化中最高規格的玉來禮贊奧運會運動員,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審美與奧運精神完美結合到一起,展現了天下同心的美好願景。

吉祥物

廣美團隊修改千餘次打造“冰墩墩”

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是一隻靈動可愛的熊貓,設計者是來自廣州、由廣州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廣美”)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帶領的14人設計團隊。

這隻從盛夏廣州走進奧林匹克史冊的“冰雪熊貓”,是廣美團隊奮戰10個月往返北京逾20次,修改方案1000多次後的傾力打造。

為什麼南方人沒有見過冰雪,卻能設計出冬奧會的吉祥物?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北京2022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總設計師曹雪分享了冬奧會吉祥物設計背後的思考。

“我們在做‘冰墩墩’的設計的時候,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去考慮的,一個是它的文化性,一個是它的藝術性,一個是它的商業性。”曹雪表示,由于吉祥物亮相要明确代表國家形象,是以設計團隊選擇了全世界都具有認同感的熊貓形象;又因為作為冬奧會吉祥物,是以賦予了熊貓形象具有科技感的冰殼。

頭部外殼造型取自冰雪運動頭盔,裝飾彩色光環,其靈感源自于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流動的明亮色彩線條象征着冰雪運動的賽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圖案,代表着主辦國對全世界朋友的熱情歡迎。整體形象酷似航天員,寓意創造非凡、探索未來,展現了追求卓越和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冰墩墩”通過熊貓這一基礎形象,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冬季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特點。

文化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融合,也讓“冰墩墩”形象自公布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有資料顯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衍生收益超過200億元,曹雪也對“冰墩墩”寄予期待。

漫談

從文物看中國古代體育運動:

擊劍和六博棋是西漢最流行運動

博物館收藏展示着人類的文化遺産,當然也包括和體育相關的文化内容。南越王博物院院長李民湧進一步分享了文物中的中國古代體育運動。

從石器時代說起,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就發現有距今一兩萬年前的人類滑雪狩獵的壁畫形象;先秦時期,所謂六藝中,射是射箭,禦是駕車,這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身體素質的鍛煉。

到南越國所處的西漢時期,南越王墓中的文物元素起碼可以追溯出當時流行的兩種運動:激烈的對抗運動擊劍和考驗智慧的休閑運動六博棋。墓中出土了多把非戰場使用的長劍,應有禮儀和表演鍛煉的性質,在一件繪畫紋銅鏡上就刻畫着兩人鬥劍、周圍數人觀看的場景;另外,六博棋則是漢代最為流行的博弈棋類運動,南越王墓出土了棋盤及棋子。

“大家都知道蹴鞠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在南越王博物院另外一個展區,王宮展區的遺址中就出土有不少蹴鞠紋樣的青花瓷,可見這種運動的普及之廣。”李民湧表示。

采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攝影:南都記者 梁炜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