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戰鬥機曾被美機火控雷達鎖定,飛行員準備犧牲,需要檢討嗎?

作者:南城電影觀察

關于中美在中國周邊進行的空中較量,我們在過去曾介紹過F-35遭遇殲20,中國飛行始終占據主動權的情況。但是,這絕對不等于中國在與美軍的較量中都能獲得優勢,特别是當中國出動的戰鬥機的性能與美軍處于同一技術水準,又遭到美軍突然挑釁的情況。最近,央視就公開的一段視訊,再度證明了中美空中較量的殘酷性:中國兩架殲-11BSH戰鬥機遭到美軍4架F/A-18EF戰鬥機的挑釁,遭到後者火控雷達的突然鎖定,中方飛行員甚至出現了準備犧牲的緊張局面。當然,中國戰鬥機最終成功擺脫被動,對美機實作了反殺,在進行激烈的空中較量之後,中方憑借高超的空戰技巧獲得主動,讓美軍感受到壓力之後順利返航。

中國戰鬥機曾被美機火控雷達鎖定,飛行員準備犧牲,需要檢討嗎?

央視《奮飛向戰的海空獵手》紀錄片介紹稱,美軍4架F/a-18EF利用4:2的數量優勢,非常嚣張地對我軍采用火控鎖定挑釁。一般而言,和平時期任何一方向對方發動火控雷達鎖定被認為是戰争挑釁行動,雖然能獲得先敵開火的權,但很可能闖下大禍。中國飛行員是以說出了:“當時就沒想能活下來,已經做好犧牲準備”,這樣悲壯的話。不過,中國飛行員有犧牲精神是一回事,絕對不等于不會反抗。随後,中國人就給美軍飛行員上了一課,兩架殲-11BS與4架F/A-18EF在空中展開的角逐,讓外軍飛行員領先了什麼是高超的飛行技巧,對方根本沒占到便宜,隻好灰頭土臉地逃跑了。

中國戰鬥機曾被美機火控雷達鎖定,飛行員準備犧牲,需要檢討嗎?

這件事在網上被炒得非常熱,有人提出了中國海軍航空兵需要反思,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點,中國海航飛行員在這次對抗中有沒有過錯?答案是根本沒有。因為在和平時期率先用火控雷達挑釁是非常不合适的,一旦引發戰争,美軍要承擔一切後果。殲-11BSH是陸基雙座重型戰鬥機,與FA-18EF屬于同一代。雙方都沒有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空空飛彈的性能也差不多。但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殲11BSH是陸基戰鬥機,就機動性能而言要比艦載戰鬥機高一個等級,殲11可以做出最大9G的過載,而F/A-18EF隻有做7個G的過載,這是采用折疊機翼所付的代價。再加上殲11BSH擁有更大的作戰半徑,如果不是美機突然挑釁,我們是不太可能吃虧的。中國飛行員在2:4的态勢下,最終讓美軍占不到便宜,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中美處于戰争時狀态,美軍的F/A-18EF要對付的根本不是殲11BSH,而是美軍航母這個平台會不會被中國反艦彈道飛彈送去海底喂魚。是以,美軍這次在戰術上占便宜,主要是因為在和平時期采用了猝不及防的挑釁戰術,在戰争時期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

中國戰鬥機曾被美機火控雷達鎖定,飛行員準備犧牲,需要檢討嗎?

如果你非要中國人檢討什麼?那麼,我們這次在南海出動的戰鬥機數量的确少了一點。中國海航為什麼要列裝殲11BSH?無非就是這種飛機有兩名飛行和更大的作戰半徑,更适合在南海廣闊的海域執行任務。而要彌補中國在南海戰鬥機數量的不足,其實辦法就是三個:一是中國增加在南海常态化部署航母的數量,讓我們艦載戰鬥機的數量超過美軍;二是直接在幾個南海島礁上部署陸基戰鬥機,這樣就能碾壓美軍;三是我們在南海方向大規模部署殲20,這樣就能在戰鬥機的性能上超過美軍包括F-35在内的艦載機。

中國戰鬥機曾被美機火控雷達鎖定,飛行員準備犧牲,需要檢討嗎?

總體而言,不要因為中美一次空中較量,中國飛行員遭遇險情,就說自己需要檢討,就問美軍戰鬥機真敢開火嗎?可以明确地說,除非他們想死。當然,中國在和平時期要塑造在南海絕對的制空權優勢,我們在裝備體系建設上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時間一定是在中國這一邊。現在,美軍航母在南海有越來越多的空窗期,他們早就嚣張不起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