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作者:精細的線上文本

泥石流被稱為“泥龍”,雲南東川發育有100多條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溝,其中蔣家溝所在的小江地區被稱為“泥石流天然博物館”。雲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自1961年設站以來,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觀測、研究“泥龍”,創立了“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減災“東川模式”,奠定了大陸的泥石流學科基礎。

近日,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平台“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拟實驗平台”在東川站投入使用。這項科學裝置的建成,将揭示泥石流爆發的自然規律,減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探尋防控的工程問題,提升大陸在國際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水準。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拟實驗平台”物料箱閘門在緩緩關閉(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一次實驗過後的“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拟實驗平台”(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周公旦(後)和東川站副站長、進階工程師鐘衛在“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拟實驗平台”控制室調試裝置(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右),東川站副站長、進階工程師鐘衛(左)和工程師魏麗在考察評估大橋河流域一處攔砂壩的磨損狀況(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目前世界最大的山地災害實驗平台“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拟實驗平台”(無人機照片,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中),負責台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作維護的進階工程師黎曉宇(右)和工程師魏麗(左)在東川站樣本室檢查樣本儲存情況(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負責台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作維護的進階工程師黎曉宇在蔣家溝用測繪裝置測量泥石流溝道變化(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負責台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作維護的進階工程師黎曉宇在蔣家溝用測繪裝置測量泥石流溝道變化(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公共技術中心副主任、進階工程師李戰魯(左)和東川站副站長、進階工程師鐘衛,在讨論使用高密度電法儀探測蔣家溝斜坡地層及坡體結構特征(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負責台站觀測系統建設與運作維護的進階工程師黎曉宇(右)和工程師魏麗在蔣家溝維護實驗裝置,并收集資料(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周公旦(右)和東川站副站長、進階工程師鐘衛在“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拟實驗平台”控制室調試裝置(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科研人員在蔣家溝泥石流堆積扇上使用高密度電法儀探測地層(無人機照片,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右一)、進階工程師黎曉宇(左一)和裝置廠商溝通觀測裝置的安裝技術問題(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東川站站長、研究員宋東日介紹在2007年被泥石流沖刷傾倒的1号觀測樓(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走進“泥石流天然博物館”

東川站副站長、進階工程師鐘衛在蔣家溝泥石流堆積扇上布置高密度電法儀的電極(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