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汽車巨頭轉型新能源:全年在華傳遞7萬輛,不及特斯拉1個月

2022年1月消息:大衆中國CEO馮思翰表示,受晶片短缺影響,去年在華實作傳遞330萬輛,同比下降14%。其中,大衆汽車品牌(及其捷達子品牌)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共計傳遞242.8萬輛汽車,同比下降14.8%。

相比之下,豪華及超豪華品牌表現出色。奧迪傳遞汽車70.13萬輛,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分别實作同比增長7.5%、40.0%和54.8%,紛紛創下新的年度銷量紀錄。

德國汽車巨頭轉型新能源:全年在華傳遞7萬輛,不及特斯拉1個月

公開資料顯示:大衆汽車集團成立于上世紀30年代,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公司。根據Brand Finance釋出的《2021全球汽車品牌價值百強》榜單顯示,集團品牌價值達到116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7380億元),高居第一。

甲殼蟲系列是大衆最成功、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車型,由天才設計師費迪南德 波舍爾設計完成,因為具有獨特的圓潤形狀,被美國媒體戲稱為“甲殼蟲”。2019年7月,最後一輛甲殼蟲車型在墨西哥工廠下線。從誕生到停産的81年時間裡,總銷量超過2150萬輛。

德國汽車巨頭轉型新能源:全年在華傳遞7萬輛,不及特斯拉1個月

大衆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收購史。從60年代中期開始,便從戴姆勒手中收購奧迪股份,并憑借奧迪80車型的技術開發新的水冷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車型:帕薩特(Passat)、尚酷(Scirocco)、高爾夫(Golf)和Polo相繼誕生。嘗到甜頭後,在98年至09年間,他們相繼收購了斯柯達、西亞特、賓利、斯堪尼亞、蘭博基尼、布加迪、保時捷等品牌。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汽車想引進一條轎車裝配線,先後找到通用、福特、雪鐵龍、雷諾,結果都遭到拒絕,隻有大衆答應合資。随後,桑塔納作為合資公司的首款車型被引入中國,成為一代“國民神車”。而背靠中國市場的大衆,從當年合資時世界汽車企業排名第五躍升至第一。

德國汽車巨頭轉型新能源:全年在華傳遞7萬輛,不及特斯拉1個月

不過最近兩年,大衆汽車在全球的銷量已被豐田超過。而随着特斯拉以及一衆造車新勢力的崛起,這家汽車巨頭更是進行艱難轉型。被寄予厚望的ID.家族,在歐洲市場賣得還不錯,但在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中國似乎并不吃香。

去年是大衆集團電氣化轉型的關鍵之年,在華一共推出了ID.3、ID.4(包含上汽大衆ID.4 X和一汽-大衆ID.4 CROZZ)和ID.6(包含上汽大衆ID.6 X和一汽-大衆ID.6 CROZZ)共五款車型。

自3月底上市以來,累計傳遞70625輛,未能實作自己定下的銷售8萬-10萬輛目标。作為對比,小鵬、蔚來和理想去年傳遞量分别為98155輛、91429輛和90491輛。至于特斯拉中國,12月傳遞量達到70847輛,超過大衆ID.家族全年資料。

德國汽車巨頭轉型新能源:全年在華傳遞7萬輛,不及特斯拉1個月

大衆為何在中國賣不動電動車?有業内人士表示,相比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勢力在軟體系統、智能化方面的優勢,大衆ID.系列像是一輛“裝了電池的傳統油車”。成本效益低也是消費者诟病的原因,去年10月上市的上汽大衆ID.3,官方指導價15.9888萬-17.3888萬元。同樣的錢,完全能夠買一輛A+級的車。

不過話說回來,随着代理制營銷模式的逐漸推進以及産能爬坡,ID.家族新車傳遞量整體呈現出逐月提升的走勢,已連續四個月破萬。這也讓質疑聲小了不少,但想要實作2025年超越特斯拉的目标,中國市場的表現至關重要。需要針對中國消費者,開發智能化和網聯化程度更高的産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