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寫給“哥哥”的信——各地青少年“隔空對話”緻敬龍華英烈

寫給“哥哥”的信——各地青少年“隔空對話”緻敬龍華英烈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趙世炎烈士墓前擺放的鮮花和書信。周 正攝

上海的一個早晨,一位網名為Sep1uy的年輕網友走出龍華地鐵站,第三次來到龍華烈士陵園,将一捧鮮花和一封信放在趙世炎烈士墓前。那天,她在社交平台上寫道:“我的花剛放下,就有一隻蝴蝶飛來停在了上面。時機很好,讓我不禁想是你回來了。”花束旁,她的心迹躍然紙上:

永遠意氣風發的哥哥

……

因為我在上海,是以上海下暴雨時我開始想念你。

想念你的時刻尤其的多,隻是這些瞬間思念更為深重。

前不久,這封信被龍華烈士陵園釋出在社交平台官方賬号上,引發不少網友共鳴。

自2021年5月,陵園發文尋找一封署名“一學生”來信的作者以來,雖然至今尋人未果,但這封信帶來的影響在持續發酵。一批批青少年自發走進烈士陵園,在烈士墓區留下信箋,許多外地青年通過郵寄方式寄來信件,表達對烈士的敬仰。一聲聲“哥哥”穿越時空,拉近了相隔一個世紀的“同齡人”之間的距離。

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融媒體工作部已收到近兩千封線下線上青少年來信。

感謝你陪我熬過那段日子

“詩涵換頭像了。”

2021年7月,哈爾濱師範大學學生王詩涵将朋友圈封面換成龍華烈士紀念館内趙世炎事迹展陳照片,頭像也換成影視劇裡趙世炎的扮演者,有朋友看到後頗為驚訝。

2個月前,為緩解備考研究所學生入學考試壓力的王詩涵偶然間在網上“刷”到了《覺醒年代》的片段,“一發不可收拾地去搜了劇裡這些先輩的故事”。

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的二樓,陳列着趙世炎在法國留學的照片。“趙世炎在法國留學時半工半讀,工作之餘,他還要到工廠頂樓平台,借着夕陽餘晖讀書。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王詩涵搜到這張照片後了解到背後的故事,對趙世炎印象深刻。

對先烈事迹了解越多,王詩涵越受觸動。她收集了《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影視作品,視訊平台賬号的收藏夾裡滿是講述烈士故事的内容,社交平台上提得最多的也是相隔一個世紀的這些“同齡人”。

之前王詩涵不會想到,2021年,她會将近百年前素未謀面的龍華英烈作為自己的精神偶像。

2021年12月中旬,臨近考試,偌大的圖書館大廳裡隻有零星幾人。坐在那裡的王詩涵,注意力總是難以集中,内心充滿焦慮。“以前說起來自己都不信,當我看到專門放置在手機殼背面趙世炎的照片時,那一刻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變得‘動力滿格’了。”

“感謝他們陪我熬過這段艱苦的時光。”王詩涵在給龍華烈士陵園的信中寫道,“看過他們的事迹我的鬥志被激發出來,有機會一定要去陵園看一看,親自祭奠他們”。

你是我追逐的光

“我記得哥哥您喝水的時候,看到一隻小螞蟻在碗裡,把它輕輕地撈出來,放到一小朵花上。這個世界應該是美麗的,再弱小的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權利。”

時至今日,上海市康健外國語實驗中學六年級學生陳嘉懿仍忘不了去年烈士紀念日那天,她和3位同學站在龍華烈士陵園的烈士墓前,把自己的信念給“哥哥們”聽。

電話采訪陳嘉懿時,她的聲音有些緊張,聽到第一個問題就陷入長久的沉默中。“是我自己報名的!”當問起為何參與讀信活動時,陳嘉懿忽然回複得飛快,語氣堅定,表達也流暢起來。

2021年7月,随着《覺醒年代》等影視劇的熱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延喬路火了。陳嘉懿在延喬路附近出生,自小就聽過陳延年、陳喬年等烈士的故事。随家人來到上海後,她“打卡”了不少紅色舊址,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念頭也更加堅定。

這是“00後”陳嘉懿自出生至今手寫的第二封信,上一封是小時候寫給外婆的。“給‘哥哥們’寫信讓我感到,這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可以把我的真實想法寫下來,就像在對話一樣。”陳嘉懿說。

2021年8月,陳嘉懿告别了熟悉的同學與學校,來到新的學校新的年級,感到不小的壓力。“我要向‘哥哥們’學習,不能被眼前的這點困難難住。”在學校裡,她認真學習新知識,積極參加各類活動,為了心中長遠的目标努力着。

“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覺醒年代》裡陳喬年的這句話讓陳嘉懿印象深刻。她堅定地說:“他們是我追逐的光,我也要成為那樣的英雄。”

我想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你

元旦剛過,坐在下班回家的地鐵上,網友芋圓拿出手機,打開備忘錄,記下想對“哥哥們”講的心裡話。

1927年7月2日,是趙世炎被捕的日子。94年後的7月2日,是芋圓24歲的生日。

“我從未想過會與你産生這樣的聯系。”2021年7月19日,趙世炎烈士犧牲94周年紀念日當天,芋圓專程乘飛機從廣州飛到上海,在趙世炎墓前放下一封信。

此時,芋圓處在人生的迷茫期,想要換個工作重新出發,卻不知道路在何方。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官方賬号曾收到芋圓對不尊重烈士行為表達憤慨的私信。陵園從業人員回複她:我們能做的是宣傳正向的價值觀,讓更多人了解曆史上真實的他們。

芋圓是攝影愛好者,了解英烈們的事迹後,她利用休息時間在生活的廣州拍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紅色地标,到上海拍烈士們工作生活過的地方。

在給陳延年的一封信上,她寫道:“當我走出地鐵站,擡頭看到你的照片出現在繁華街道的大屏上,正對着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巨幅智語,你微笑地望着這一切,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我非常确定,烈士們的事迹深深影響了我,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讓我堅定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些為國家獻身的人。”芋圓說。

很快,芋圓決定選擇在一家政務新媒體做編輯工作。如今,她将烈士的故事、烈士們工作生活過的舊址照片推送給更多的人。看到推文下一條條“走心”的留言,芋圓覺得,她的改變值得。

“他們是十九世紀的‘90後’,我是二十世紀的‘90後’。我們之間隔着曆史歲月。但我想讓他們知道,如今山河無恙,祖國富強,這盛世已如他們所願。”芋圓說,今年有時間還要去龍華烈士陵園,把手機備忘錄裡每天寫下的感想謄抄到信紙上,帶着最近拍的照片一起,講給“哥哥們”聽。

如今,每天16時,園區從業人員都會來到墓區準備每天必做的工作——收集來信。遠處飄來陳喬年曾翻譯過的《國際歌》樂曲聲,夕陽留戀地灑在墓碑前的一封封信上,光斑裡有一行字這樣寫着:“你們是光,穿越百年,照耀着我們。而我們,也會追随你們的腳步,成為照亮未來的光。”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