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昂
1938年1月24日,自1月11日“開封會議”以來,韓複榘已經被蔣秘密扣押了13天。
晚上7時許,漢口步入夜幕,韓複榘獨自一人孤坐在小院中。
這時門外來了兩位傳令兵(蔣的特務)對韓複榘說:“何都長(何應欽)請你談話,請跟我們走一趟吧!”
此時韓複榘對蟄伏在前方的殺機仍舊不明覺厲,遂亦步亦趨地随兩人來到某處院子。

背後的黑槍
前腳剛踏入院子,隻見閣樓上下,四處都是荷槍實彈的軍警。
若是接見,何須如此陣仗。
“哎呀,我出門出得急,這一跨門才發覺腳下的鞋子擠腳得很,我這就回去換一雙,去去就來!”
此時韓複榘故意一邊說着話一邊俯首打量着腳下的鞋子。
此舉一出,現場軍警無不警覺,小院頓時殺機四起。
隻見韓複榘自顧自地作勢要往回邁步,可惜身子剛轉過去,當場便是“啪”一聲槍響。
韓複渠痛苦地扭過頭驚恐道:“打我……”
可惜話剛到嘴邊,小院便響起了炸炮一般的槍聲,韓複榘被亂槍打死,殒命庭院之中,享年48歲。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韓複榘被密決之後,蔣介石對外公布的消息是韓“不聽指令,擅自撤退”。
顯然從字面上看,放棄抵抗緻使日寇長驅直入山東乃韓的取死之道,蔣介石這一出打的是軍法從事的口号以洩私憤。
韓複榘被殺後,一直曝屍當場,最後還是蔣介石泯留了一絲人性通知韓的家人來收屍。
屍體最終是由韓複榘的二姨太紀甘青與次子韓嗣燠來殓收走的。
紀甘青影視形象
之是以是二姨太帶人出面,完全是事出有因。
韓複榘的發妻是高藝珍,是書香門庭灌輸出來的閨秀,原本這種大事她是一定要出面不可的。
可是剛聽到韓複榘被槍決的消息,她的大兒子韓嗣燮便被吓得精神失常,幾至無法自理與癡兒無異的地步,高藝珍無奈,隻能遣次子韓嗣燠出面與二姨太紀甘青一同前往漢口。
韓複榘一死,韓家這一曾經整個山東最豪氣的闊門大戶瞬間坍塌,他的部屬也相繼離散,留下的一家八口人後來也死的死,走的走,分崩離析。
首先是長子韓嗣燮。
韓複榘與發妻高藝珍一共育有三子,分别是韓嗣燮、韓嗣燠、韓嗣烽。
其他兄弟兩人倒還好,反倒是長子韓嗣燮從小腦子就有點問題,精神一直有點失常。
作為家中長子,韓複榘與高藝珍又一直舐犢情深對他視之甚重,從未削減過對韓嗣燮的疼愛,尤其是韓嗣燮私下裡與父親韓複渠的感情最為密切。
結果一聽到父親被殺後,原本就腦子有問題的韓嗣燮一時承受不住打擊,精神瞬間紊亂,徹徹底底地淪為了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的精神病人。
母親高藝珍苦于沒有照顧兒子的先進手段,隻能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
原本高藝珍還想着等事情告一段落之後再迎接大兒子回家團聚,可是最終卻等來兒子韓嗣燮暴死精神病院的消息。
韓嗣燮死後,韓家内部的穩固更加搖搖欲墜,韓複榘生前讨的兩個姨太太也開始打退堂鼓,準備離開韓家各自為生。
民國時期精神病院
韓複榘的二姨太是紀甘青,三姨太是李玉卿,他們二人皆是韓家過不了門的小妾,出身風月場所,骨子裡本就是薄情寡義的,是以韓複榘一死,這二人最早打退堂鼓,嚷嚷着分家出走。
也許有人會問,二姨太紀甘青曾頂着風口浪尖為韓複榘收屍,應該算不得薄情才對?
其實此事另有緣由。
紀甘青是河南源河一帶的名伶出身,是韓複榘為求新鮮從風月場裡半搶半拐回來的。
民國時期風月女子
紀甘青為人八面玲珑,尤善察言觀色,做了韓複榘姨太太之後,在不少重要的社交場合為韓複榘建樹頗多,甚至韓最終能夠拿下山東省長一職傳聞紀甘青也是功不可沒,人稱“外交夫人”。
顯然,紀甘青之是以依附韓複榘,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強權與金錢的貪戀,他們二人本質上的感情僅存在極薄的一線,一旦大難臨頭終究難免勞燕分飛的場面。
得到紀甘青之後不久,韓複榘很快新鮮感就過去了,看上了後來的三姨太李玉卿,漸漸冷落了紀甘青。
李玉卿影視形象
不甘寂寞的紀甘青一來二去之下,漸漸與韓複渠派去保護她的勤務員私通在了一起,後被韓複渠所知當場捉奸在床。
面對如此奇恥大辱,韓複榘自然難以咽下,紀甘青更是被吓得精神失常,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慌中。
最終結果卻是韓複榘秘密處死了那名勤務員,保下了紀甘青的命,隻是從此不再過問她的事情,把她養在深閨庭院。
回顧起來,從這點來看,韓複榘對紀甘青是有不殺之恩的,是以在韓複榘被槍決之後,紀甘青毅然踏上了赴漢口為韓收屍之路。
給韓複榘處理完入殓之事後,紀甘青了無牽挂,主動向大太太高藝珍提出淨身出戶另謀生活,高藝珍覺得她做的事情已經仁至義盡,而且她還年輕,當面就允了她的請求,從此紀甘青離開韓家,湮沒江湖,再無蹤迹。
紀甘青淨身出戶之後三四年,三姨太李玉卿也嚷嚷着要離開。
隻是與紀甘青不同,李玉卿則要求分人分家,既要韓複榘留下的部分私産,也要兩人留下的兒子即韓複榘四子韓嗣熿。
民國時期風月場所
與二姨太紀甘青相同,李玉卿也有一樣的“軌迹”。
在韓複榘得到她之後沒多久,韓複榘再度對她失去了興趣,不甘寂寞的李玉卿很快也有了紅杏出牆的心思。
李玉卿的出身與紀甘青相比,更加上不得台面,是道地的花樓頭魁出身(妓女),在韓冷落她之後不久便與負責她飲食的廚子私通到了一起。
此事的結果是廚師死,李玉卿成為了第二隻籠中雀。
隻是與二姨太紀甘青不同,韓複榘不殺李玉卿,完全是因為她曾為韓生下四子韓嗣熿,韓複榘是看在兒子的面子上才止住殺心。
是以除了二人共出一子,韓複榘生前與三姨太李玉卿的感情早已經是可有可無乃至厭惡相向的地步。
在韓複榘死後三四年,事情告一段落之後,李玉卿向大太太高藝珍提出離開韓家另謀前程。
李玉卿不甘像紀甘青那樣淨身出戶,是以在離開韓家之前她提出了兩個要求:
一、擁有兒子韓嗣熿的撫養權。
二、繼承韓複榘的部分私産。
當然第二個條件歸根到底是建立在第一個條件的基礎之上的,可是此事卻被一向溫順的大太太高藝珍當面駁斥。
最終雙方鬧得不可開交,隻能到法院對簿公堂。
民國時期法院
最後,由于韓複榘生前好友的打點,加上法官考慮李玉卿曾有對韓不貞行為,是以從人道與傳統上,均否決了由她繼承韓嗣熿撫養權并分走部分韓複榘私産的申訴,判大太太高藝珍勝訴,李玉卿淨身出戶。
勝訴之後不久,高藝珍便讓二子韓嗣燠到西安把四弟韓嗣熿接回北平一起生活。
打那以後,史書上留下的關于韓複榘三姨太李玉卿的記載就少之又少,歸根到底她們都是強權的依附者,覆巢之下自然雞飛蛋打,成為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湮沒在曆史的洪流中。
那麼除了因病暴死的長子韓嗣燮,韓複榘留下的三子一女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其實回顧韓複榘這些後代的一生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韓複榘身死,被曆史冠之以罵名與惡名,家産大多罰沒,父親韓複榘留給子女們最大的财産便是一位任勞任怨慈祥和藹的媽媽高藝珍。
然而韓複榘的這些後代在後來的生命際遇裡,不僅擺脫了父親“罵名”的束縛,甚至還活出了新生,在各個領域不僅建樹頗多,有的還大放異彩,這實在是一件極其難得的事。
其中最富傳奇的便是次子韓嗣燠。
如何逆天改命?
父親去世後,為了告别過往迎往新生,韓嗣燠給自己改名為韓子華。
韓子華是1923年北平生人,在父親去世後,一直是他和母親帶着弟弟妹妹們四處漂泊,維系着韓家的生計。
期間他們到過日本,抗戰勝利後回到國内,改名韓子華,并最終于1949年和家人定居于北平。
1949年5月,韓子華考入北平的華北大學,但入學不到一個月他便因為韓複榘之子的身份處處遭人冷眼,恰逢國家正在号召知識青年參軍,韓子華遂生了參軍報效祖國、擺脫命運束縛的想法。
1950年,韓子華作為志願軍的一員被派往北韓戰場,在北韓戰場揮灑青春與血淚,完成了命運的逆變。
對于韓子華在志願軍的這一段經曆,我黨記載頗多,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經典事迹。
韓子華當時由于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是以被派到了軍政治部宣傳科做對敵宣傳工作,平時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地給敵人搞宣傳、輿論等策反工作。
有一次,韓子華被派往執行任務,要到敵人陣營的鐵絲網挂上策反傳單以鼓噪敵人軍心。
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中間不僅要穿過戰場,還要通過一段敵人嚴防死守的封鎖區。
當夜,韓子華和戰友在夜幕的掩護下摸黑出發,一路上大家都很順利,直到來到了敵人的封鎖區,一片長約100多米的開闊水稻田。
當時美軍為了抵禦敵人來襲,不僅鑄有鐵絲網,還在鐵絲網附近埋下大量暗雷,是以人稍不注意便會落入血肉橫飛的下場。
且美軍對這片水稻田的監視也尤為森嚴,探照燈幾乎一夜不滅地晃來晃去,稻田裡一有個風吹草動探照燈一照,緊接着便是一頓機槍掃射,除此之外敵人的飛機也會重點關照這個地方,是以走到這裡隻能趴着走,決不能露頭。
這一次,當韓子華他們剛剛在稻田裡匍匐前進30多米時,馬上被警覺的探照燈發覺,大家趕緊悄悄地轉換位置,剛剛挪動身子,原來的位置便被機槍打成了一灘爛泥。
敵人不放心,又派出了飛機來低空偵察,意圖找出我軍同志進行殲擊。
就在韓子華悄悄地在稻田裡匍匐前進時,頭頂敵人的飛機突然轟鳴着盤旋而來,飛得極低,清楚的連機身上的碼子都能看到。
韓子華見狀,趕緊憋了一口長氣把整個身子沒去泥水裡。
等到敵機飛近一看,稻田又是一片靜悄悄的靜谧景象,敵人尋蹤不得,以為是多心了,盤桓了幾圈之後便揚長而去。
結果由于大家憋氣太久,飛機還未遠去,韓子華等便露出了頭,稻田裡的一陣騷動瞬間被飛機上機警的敵人察覺,馬上殺了個回馬槍呼嘯而來。
這一次敵機偵察的高度更低,韓子華在泥水裡趴着的時候,甚至都能看清楚機上的敵人探出半個身子用兩個大鼻孔沖着他們哼哼。
隻是由于這一次大家吃一塹長一智,趴在稻田裡打死都不動一下,加之夜色的掩護,稻田又濃又密,飛機飛的高度再低也是有限,是以敵機盤桓多圈之後見沒有動靜便意猶未盡地離去。
韓子華後來回憶說:此事我一直想起來都心有餘悸,那是與死神擦肩最近的一次,當時大家相隔的距離不遠,是以隻要露出了半點動靜,敵人的飛機一頓掃射,大家必定成為一灘肉泥,絕無幸免。
但是此次任務最終還是在韓子華與同志們的機敏睿智下得以化險為夷,圓滿地完成。
第二天敵人一起來,看見鐵絲網上挂滿了策反傳單,氣得跳起了腳,大呼可恨。
當然關于韓子華在志願軍中的履曆不僅于此,他後來還參與了俘虜管理工作,與俘虜之間也發生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北韓戰争結束,韓子華曾以突出表現榮立三等功,得到了祖國與人民的認可,完成了命運的逆變。
1955年,韓子華轉業到了蘭州電業局,此後又陸續從事教育工作。
工作中韓子華作風紮實,視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任勞任怨,漸漸被黨和國家重用,一路從蘭州市人大代表做到了民革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的位置,以沉甸甸的政績報答了黨和國家的信任與栽培,直到2013年于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在韓複榘所有後代中,在中共内部擔任如此高位的,僅此一位。
不得不說,韓複榘的子女個個都具有非凡的戰略眼光,要麼毅然參軍報效祖國,要麼紮根基層為百姓謀福祉,要麼鑽研學術為國家的知識寶庫添磚加瓦。
韓複榘的三子韓嗣烽也是一個胸懷壯志的大好青年,成年之後他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号稱黃埔最後一期的成都中央軍校。
剛從軍校畢業,蔣介石便已退守台灣。
韓嗣烽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無處宣洩,一時彷徨無端。
時值曆史大關口之際,韓複榘生前好友紛紛勸說高藝珍拖家帶口一起到台灣去。
但是時年已有不俗見地的次子韓嗣燠與三子韓嗣烽認為,父親韓複榘是為蔣某人所殺,跟着他去台灣,未必會有好果子吃,反觀國内政治生态煥然一新,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迎接新生活的到來,是以長遠來看留在大陸奔頭更大。
最終高藝珍采納了兩個兒子的建議,留在了大陸。
韓嗣烽因為有過軍校學習經曆,加上他從善如流,态度積極又有不俗文化素養,很快被我黨吸引到了西安運輸公司工作。
工作之餘,韓嗣烽還兼職負責黃埔軍校留在大陸的同學會工作,在黨内軍人乃至兩岸軍人之間,都發揮出了不小的積極作用,他的餘生基本都在黨的愛護與栽培下平穩度過。
韓複榘的子女中,唯有與三姨太李玉卿所出的四子韓嗣熿教育程度最高。
韓嗣熿被接過來一起生活時,還是個小娃娃,但是在他的餘生裡,他的大媽媽高藝珍一直對他視如己出,提供了甚至多于其生身母親的呵護與疼愛,細緻入微地照顧他衣食住行的同時還為他的教育殚精竭慮。
在大媽媽的悉心撫養下,四子韓嗣熿生得聰穎異常,學業十分優秀,後來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到了北京電力學院研究所學生部(現華北電力大學)做教授,社會地位頗高。
後來為了追求學術層次更上一層樓,韓嗣熿又到了奧地利留學,期間的很多花銷均是由大媽媽與哥哥們提供,尤其是大媽媽對他關心呵護最多,時常牽挂遊子在外,寄出書信與财物。
韓嗣熿說到底也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原本憑借着他在力學專業方面的學術成績,完全可以留在奧地利享受優渥生活,但是他因割舍不下養他愛他的大媽媽高藝珍,最終還是決定回國贍養母親,直到1957年高藝珍去世。
回國之後的韓嗣熿的仕途可謂是一飛沖天,一路做到了民革北京市委秘書長的位置,其職級幾乎可與二哥韓嗣燠比肩。
晚年的韓嗣熿癡心于國術養生,尤其在意拳方面頗有造詣,《闌珊集》裡有多篇他對意拳的高論,直到2000年發揮完生命的餘熱去世,享年67歲。
意拳
韓複榘留下的最小一個娃娃是個女孩,名叫韓嗣慮。
隻是這個女孩并非韓複榘所出,而是由于早年因為生女無果從五弟那裡過繼過來的。
母親高藝珍對韓嗣慮的疼愛一樣不減分毫,也送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這在當時來說是極困難的一件事,不僅需要有遠見卓識,還要有相當的精力、能力與财力去支撐他們的教育。
在母親高藝珍的諄諄教誨下,韓嗣慮最終考入了北京電力專科學校,畢業後被安排在了電力局工作,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進階工程師。
從獨特的曆史背景與所處的時代來看,如果說韓複渠的三子一女是成功的、絢爛的一生,那麼他們的母親高藝珍則是偉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