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的“前、後、左、右”四将是幹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有名無實

“前将軍、後将軍、左将軍、右将軍、偏将軍”都是漢代武将的官名,但兩漢與三國時期大有不同。與漢代相比,三國時代的四将軍甚至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在漢代,将軍一般不是常設職務,而是“皆主征伐,事訖則罷”,也就是說打仗的時候才授予一定将軍職務,戰後就自動撤銷了。

三國的“前、後、左、右”四将是幹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有名無實

而在漢末亂世,各地軍閥為了獎勵軍功和籠絡人才的需要,就把各色武将官号濫發給部下,由此造成了武将官号雜亂無章的現象。

比如說蜀漢的糜竺,讀過三國或玩個三國遊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地道地道的文官,跟披堅執銳、上陣沖殺沒有半毛錢關系,但《三國志·糜竺傳》中卻這樣記載:

“益州既平,拜(糜竺)為安漢将軍,班在軍師将軍(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禦。”

也就是說,在劉備平定益州以後,諸葛亮被封為了軍師将軍,而糜竺被封為安漢将軍,雖然糜竺頂着“将軍”的光環,但他卻是“未嘗有所統禦”,也就是根本不帶兵。劉備如此封官,純粹是為了彰顯對他的特殊恩寵。

三國的“前、後、左、右”四将是幹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有名無實

然而,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當這些官職被軍閥們大量授予部下時,它們本來的職能也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甚至單純成為一種等級和地位的象征。

是以說,在漢末三國,雖然“前将軍、後将軍、左将軍、右将軍、偏将軍”等各色名号琳琅滿目,但在這個時期說它們的具體職能是什麼,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隻有上溯到兩漢時代,才能搞懂他們在軍中的具體職能是什麼。

一、前、後、左、右将軍

《漢書》就在,“前、後、左、右”四将軍的名号起源于周代,漢代延用,但并非常設職務,隻有在出征時臨時設定:

“前後左右将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緩。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那麼,這四大将軍到底在軍中負責什麼呢?我們可以在漢武帝出征北匈奴的一段史料中一見端倪:

“大将軍衛青率六将軍,即中将軍孫敖、左将軍公孫賀、前将軍趙信、右将軍蘇建、後将軍李廣、強弩将軍李沮從定襄出擊匈奴。”

也就是說,前、後、左、右四将軍皆随大将軍衛青出征,而他們在軍中分别負責統領前、後、左、右四方向的軍隊,同時受大将軍節制。他們的名稱,就已經表明了他們在軍中的作用。

三國的“前、後、左、右”四将是幹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有名無實

而後來,西漢對外戰事逐漸減少,但前、後、左、右四将軍并未就此消失,而是“雖不出征,猶有其官,位在諸卿上”。

在《漢書》中,也有“左右前後将軍、侍中、常散騎、諸吏為中朝......位上卿,金印紫绶”的記載,說明了前、後、左、右四将軍在當時是地位十分顯赫的官職,都是内朝官員,也就是皇帝的身邊人。

而在漢末三國時代,也基本延用了這樣的做法,隻不過僅僅保留了地位而非功能。

比如在蜀漢一方,劉備進位漢中王後,關羽被封為了前将軍,黃中被封為了後将軍,馬超被封為了左将軍,張飛被封為了右将軍。

三國的“前、後、左、右”四将是幹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有名無實

而在曹魏一方,張遼、夏侯惇、毋丘儉、郭淮、滿寵等名将也做過前将軍,其他将軍不再贅述了。

總之,這個時期的前、後、左、右四将軍,就已經完全跟他們在軍中負責什麼沒有太大關系了,完全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二、偏将軍

說完了前、後、左、右,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個常見的官名——偏将軍。

最早,協同主力部隊作戰的側翼部隊,被稱為是“偏師”,而掌管偏師的統帥就是偏将軍。

由此可見,雖然偏将軍是獨當一面的将軍,但是相對于前、後、左、右四将軍來說,他們的地位還是要低一些的,隻負責策應包抄輔助。

在漢末三國時代,偏将軍作為一種中低級軍階的象征,也經常被大量授予的官職,像前面說到的關羽、馬超,還有像張郃、曹真、周瑜、魯肅、呂蒙、黃蓋等人,都曾在生涯早起做過偏将軍。

三國的“前、後、左、右”四将是幹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有名無實

綜上所述,漢代前期的将軍名号并不多,大多是大将軍、車騎将軍、衛将軍這麼幾個,等到有戰事時,為便于稱呼,再加上前、後、左、右、偏将軍等,以明确表示他們在戰場上的作用。

而到了漢末三國時代,許多将軍名号則完全成為了武将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甚至還出現了如“奮威将軍、揚武将軍、蕩寇将軍”等以各種“美稱和威名”冠名的将軍。

這就已經與他們的原始職能完全相背離了,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