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這個人,可以說是學問高深的儒學家,也可以說是投其所好的投機分子。他堅定不移地實行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信念,結合各種思想融入他所謂的儒學之中,使得漢武帝對他言聽計從。
他所建構的帝王制度,本身和周朝的封建制度是沒什麼太大差別的。但是有一點進步,那就是他強調了大一統的重要性,這是很難得的。

01《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董仲舒就是個販賣學問的,皇帝需要什麼,他就販賣什麼。儒家有不合适的地方?沒關系,切掉。别的學術裡有什麼不錯的地方?沒關系,加進來。
這就是董仲舒所宣傳的儒家思想,其實就是百家思想融合在了一起,雜糅而成的一種新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不準确的,因為百家的思想都被融合進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裡,又怎麼能說被罷黜了呢?
這就好比,大學裡面所學的數學,過去數學是分成了基礎數學、微積分、幾何、代數等等各類不同方向各自發展的,可是大學高等數學一本書裡,把他們全都給涵蓋了。
這種誰看了都很舒服的思想,漢武帝看了當然非常高興,他認為董仲舒實在是太有才了,是以就把改革思想的事情交給了他。
其實這裡我們就能看得出,董仲舒所要打造的,那就是思想上的統一性。過去秦始皇完成了六國大一統,是以他能夠名垂青史。
可是一統六國的秦朝隻維系了15年之久,壓根就靠不住。為什麼?因為人的思想得不到統一,光在形式上搞統一,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
為此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思想上統一的要求,也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想法。這不是說百家學說沒了,而是他們的精華部分被董仲舒給汲取了,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徹底地流傳了下來,那些不利于統治的思想也都被抛棄了。
為此在思想上的大一統,在漢武帝時期終于建構了起來。漢武帝為什麼能成為和秦始皇并駕齊驅的人物?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喜歡打匈奴哦。
02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
天人感應這個思想就非常大膽了,有點類似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過孟子提出的那個年代,還是各國争霸的年代,是以他有膽子提是可以了解的。
但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年代,可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時代,這個時候董仲舒敢于向皇帝提出這樣的思想,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春秋繁露》
所謂天人感應,其實有很多種了解。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了解,完全颠覆了我們對封建社會的認知。
他這裡強調的天,并不是皇帝,而是黎民百姓。這裡的人指的才是皇帝。天人感應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皇帝能夠感受到民間疾苦。
董仲舒認為,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如果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那一定是朝廷做得不對,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釋。
秦朝末年為何有那麼多農民起義軍呢?如果皇帝能夠管理好這個國家,讓百姓都安居樂業,誰會願意跑出來冒着殺頭的風險造反呢?
周星馳電影裡有句話十分中聽,天下有多少乞丐,不是丐幫幫主決定的,而是皇帝決定的。如果皇帝足夠英明,百姓安居樂業,鬼才願意出來做乞丐。
道理其實是一樣的,董仲舒提出這個思想,目的就是希望繼往開來的君主們,能夠對天下百姓心存敬畏之心。
因為百姓可以成就你的皇位,百姓也可以推翻你的皇位。誠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說法是一個道理。
03三綱五常,奠定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封建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有皇帝。所有大臣、百姓全都圍繞着皇帝轉悠。漢武帝時期,其實皇帝的概念并沒有深入人心。
即使孔子時期已經提出了君君臣臣的思想,可是那是一個亂世,大家都有各自的君臣關系,是以君主思想也不夠深刻。
《詩》雲“宜民宜人,受祿於人”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於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漢書》
為此董仲舒在君君臣臣的思想引導之下,大膽提出了後人為之诟病的三綱五常。三綱五常中,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君為臣綱。
正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一樣,董仲舒認為君為臣綱,那也是一種天理,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皇帝就應該被所有臣子們所擁戴,皇帝的指令就應該是所有的臣子都要執行。
這就好比每天人都要吃飯睡覺一樣,你可以餓肚子或者熬夜,但是一直這麼搞下去,早晚得挂了,因為這是自然規律,不遵守自然規律,當然是要被自然所淘汰的。
董仲舒的這一席話,說得漢武帝熱血沸騰,他忽然就覺得自己是真正的天神之子了。這種思想普及以後,皇帝的地位就更高了,而臣子們對皇帝自然就更加忠心了。
總結:後世封建王朝的帝王制度,其實是董仲舒确立的。
漢武帝之前,天下處于半分封半郡縣的狀态,每個分封的諸侯王們都有資格建立自己的小王國。這些小王國完全可以不用聽從漢朝皇帝的調遣,因為他們有自主的賦稅、軍隊,還能夠私自鑄造錢币。
這嚴重威脅到了漢朝皇帝的統治,為此才爆發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雖然被平定了,可是這種局面依舊存在。
那麼漢武帝便啟用了兩種方法杜絕這種情況的存在,我們比較熟悉的當然是主父偃的推恩令,這是從形式上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做大的可能性。
還有一種方法是從思想層面上改變人們對皇帝的看法,那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帝王制度了。這玩意兒把帝王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将君臣關系确定為一種自然規律。
這麼一來臣子們想要造反的,就必須要掂量掂量了,是不是真的要倒行逆施,違背自然規律。是以後世的大一統王朝也就能夠長期延續下去了,否則一旦新皇即位,就一定會有臣子造反,為什麼?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參考資料:
《春秋繁露》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