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國之氣度,表現在文化的交流與包容。立足中華文明,展開曆史載冊,沿着中國“海陸絲綢之路”,可以看到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互鑒中留下的獨特印記。中國将“四大發明”和絲綢、瓷器、茶葉等物産輸往沿途各國,各國回饋以異域的物産。古代絲綢之路,由此飄散着美食的芳香,豐富了華夏素菜的飲食文化中的食材之源。

漢代陸上絲綢之路

中國大規模引進園蔬,始于西漢時期。漢武帝在位時,張骞奉命出使西域,為中西物質文化的交流打開了視窗。漢代中央設立西域都護府,主要職責在于守境安土,維護社會秩序,確定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各國使節、商人與國内貿易往來頻繁,中東、西亞、南亞等諸多國家的新奇農産品都通過“絲綢之路”,陸續傳入中原。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敦煌壁畫_張骞出使西域圖

在漢代時期,自域外傳入的植物食材中,主要有果品和蔬菜。據《史記》、《漢書》《本草綱目》、《博物志》等古文獻記載,此時傳入的水果,有葡萄、石榴、核桃(胡桃)。蔬菜有黃瓜(胡瓜)、蠶豆(胡豆)、茄子(落蘇)、蒜蔥(胡蔥)、芫荽(胡荽)、芝麻(胡麻)。這些食材,至今被廣泛應用,影響着中國素菜的原料和風味。

唐宋海、陸絲綢之路

随着經濟重心的南移,海上絲路在唐宋時期走向興盛。唐朝時期,經濟繁榮,中外貿易十分活躍,我國同中亞、西亞等國家通過傳統絲綢之路交流頻繁,同日本、北韓等國家通過海陸交流甚多,相應地傳入外來蔬果品種。據《大唐西域記》、《清異錄》、《唐會要》等文獻載,隋唐傳入的蔬菜有莴苣(千金菜)、菠菜(波棱菜)、茄子(白色品種)、扁桃(偏桃)。

到了宋代,對外貿易盛況空前。中央設立了專口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甯波、泉州、廣州是重要的港口。據地方志記載,這一時期傳入的果蔬品種有胡蘿蔔(黃蘿蔔)、絲瓜(天絲瓜)、占城稻。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清朝_廣州港口

通過海、陸絲綢之路,上述蔬菜相繼發展成中國農業的栽培植物,補充素菜烹制對食材多樣化的需求。對中國的飲食生活産生了廣泛影響。

明清海上絲綢之路

明清時期,受西北戰亂影響,傳統絲綢之路的經濟貿易衰退乃至停滞,貿易往來便以海上絲路為主。在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據《平涼府志》、《松溪縣志》等地方志載,有玉米、番薯、花生、向日葵、南瓜、洋芋、番茄、苦瓜、辣椒等大量域外蔬菜傳入中國。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鄭和下西洋

在清朝時期,據《植物名圖考》、《嶺南雜記》等籍載,有番荔枝(釋迦果)、鳳梨、結球甘藍、花菜、西葫蘆、佛手瓜、荷蘭豆等果蔬傳入中國。

從唐代至清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域外蔬果,不僅來自印度、東南亞、地中海沿岸和非洲,還來源于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美洲”。其中番薯、玉米、馬鈴薯等食材引人矚目,對中國的飲食生活産生了廣泛影響。

域外食材傳入的影響

中國海陸絲綢之路的開辟,夯實了中國的食材基礎,強化了飲食風味,豐富了菜點體系的内涵。

從主菜來看,蠶豆、玉米、茄子等,成為民間農家種植品,為素食烹制提供食材供應。從調料植物來看,大蔥、大蒜、胡椒、辣椒的傳入,被廣泛地使用在民間素菜烹制中,調制了菜品的口味,甚至帶動地方菜系“川菜”的跨越式發展。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南宋_陳居中_茄子圖

在外域食材基礎上,古人創制了大量新菜點。以“番薯”為例,《醒園錄》詳細記載了番薯條、番薯糕的制法;《成都通覽》記載了苕泥、烘苕兩種菜品。像菠菜面、南瓜餅、葡萄羹、玉米馍馍等菜點,至今仍普受歡迎。

簡言之,外來食材的流入,對中國飲食的風味及烹饪起到重要的影響。

海陸絲綢之路,亦是飲食文化交流之路。從宏觀的跨文化視域來看,古代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态度。古人運用智慧,對域外食材吸納又有所創新,發展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立足新時代,絲綢之路被賦予新的内涵。中國從全球大局出發,倡導“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在古老絲綢之路上,展望更輝煌的未來。

借助傳統絲綢之路,中國素菜食材走向多樣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