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国之气度,表现在文化的交流与包容。立足中华文明,展开历史载册,沿着中国“海陆丝绸之路”,可以看到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中留下的独特印记。中国将“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输往沿途各国,各国回馈以异域的物产。古代丝绸之路,由此飘散着美食的芳香,丰富了华夏素菜的饮食文化中的食材之源。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大规模引进园蔬,始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在位时,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为中西物质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窗口。汉代中央设立西域都护府,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各国使节、商人与国内贸易往来频繁,中东、西亚、南亚等诸多国家的新奇农产品都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中原。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敦煌壁画_张骞出使西域图

在汉代时期,自域外传入的植物食材中,主要有果品和蔬菜。据《史记》、《汉书》《本草纲目》、《博物志》等古文献记载,此时传入的水果,有葡萄、石榴、核桃(胡桃)。蔬菜有黄瓜(胡瓜)、蚕豆(胡豆)、茄子(落苏)、蒜葱(胡葱)、芫荽(胡荽)、芝麻(胡麻)。这些食材,至今被广泛应用,影响着中国素菜的原料和风味。

唐宋海、陆丝绸之路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路在唐宋时期走向兴盛。唐朝时期,经济繁荣,中外贸易十分活跃,我国同中亚、西亚等国家通过传统丝绸之路交流频繁,同日本、朝鲜等国家通过海陆交流甚多,相应地传入外来蔬果品种。据《大唐西域记》、《清异录》、《唐会要》等文献载,隋唐传入的蔬菜有莴苣(千金菜)、菠菜(波棱菜)、茄子(白色品种)、扁桃(偏桃)。

到了宋代,对外贸易盛况空前。中央设立了专口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宁波、泉州、广州是重要的港口。据地方志记载,这一时期传入的果蔬品种有胡萝卜(黄萝卜)、丝瓜(天丝瓜)、占城稻。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清朝_广州港口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上述蔬菜相继发展成中国农业的栽培植物,补充素菜烹制对食材多样化的需求。对中国的饮食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

明清海上丝绸之路

明清时期,受西北战乱影响,传统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衰退乃至停滞,贸易往来便以海上丝路为主。在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据《平凉府志》、《松溪县志》等地方志载,有玉米、番薯、花生、向日葵、南瓜、土豆、番茄、苦瓜、辣椒等大量域外蔬菜传入中国。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郑和下西洋

在清朝时期,据《植物名图考》、《岭南杂记》等籍载,有番荔枝(释迦果)、菠萝、结球甘蓝、花菜、西葫芦、佛手瓜、荷兰豆等果蔬传入中国。

从唐代至清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域外蔬果,不仅来自印度、东南亚、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还来源于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美洲”。其中番薯、玉米、马铃薯等食材引人瞩目,对中国的饮食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

域外食材传入的影响

中国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夯实了中国的食材基础,强化了饮食风味,丰富了菜点体系的内涵。

从主菜来看,蚕豆、玉米、茄子等,成为民间农家种植品,为素食烹制提供食材供应。从调料植物来看,大葱、大蒜、胡椒、辣椒的传入,被广泛地使用在民间素菜烹制中,调制了菜品的口味,甚至带动地方菜系“川菜”的跨越式发展。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南宋_陈居中_茄子图

在外域食材基础上,古人创制了大量新菜点。以“番薯”为例,《醒园录》详细记载了番薯条、番薯糕的制法;《成都通览》记载了苕泥、烘苕两种菜品。像菠菜面、南瓜饼、葡萄羹、玉米馍馍等菜点,至今仍普受欢迎。

简言之,外来食材的流入,对中国饮食的风味及烹饪起到重要的影响。

海陆丝绸之路,亦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从宏观的跨文化视域来看,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古人运用智慧,对域外食材吸纳又有所创新,发展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立足新时代,丝绸之路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从全球大局出发,倡导“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在古老丝绸之路上,展望更辉煌的未来。

借助传统丝绸之路,中国素菜食材走向多样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