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林别裁》,盧家明編著,中華書局,2019
在學科分類日益專業化的今天,雖然有識之士呼喚通識教育,且其也已在努力實施之中,但那還是在相對低的層面,一到研究階段,仍舊是愈益狹窄的專業化。這種專業化還導緻凡事趨向技術化,比如文學特别是古典文學的研究,為某個具體的小問題,可以借助現代搜尋技術輕易地旁征博引連篇累牍,即便有助于說明或論證這一小問題,可是論證的意義是什麼?這與作家、作品有什麼關系?特别是與專業學者之外的普通讀者包括基礎階段的大學生們有什麼關系?文學研究不能回到作家,不能回到作品,藝術研究亦複如是;文學藝術的通彙,本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現在更是愈益揆隔。這不僅是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問題,也充分地反映在出版物上。我們現在要想在市面上找一本能彙通文藝、雅俗共賞的讀物,古代經典中固有,今人著作中幾稀。新見盧家明的《詞林别裁》,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誇張點說幾乎是歎為觀止。因為我約略知道盧家明是出版人,是書法家,有相當高的藝術創作力和賞鑒力,卻不知他于古代詩詞亦有精深的造詣。難怪他能彙諸藝于一爐,成此佳構。擊節歎賞之餘,便情不自禁地想寫些文字,讨論一下本書以“彙諸藝于一爐”為主要“别裁”特征的幾個方面,相信能于讀者有所裨益。
詞,主要起源于佐酒侑歡,能按譜歌唱。是以,詞首先是一門藝術。而無論是藝術欣賞還是藝術創作,都是需要訓練的,而且創作與欣賞,是互相促進的。這本《詞林别裁》的首要“别裁”特征,正是從詞的藝術特性出發,按詞牌選輯,并别出心裁地選擇一句該詞牌的經典,以之為特别的诠釋。比如“憶秦娥”,則選李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阙”;“憶江南”,則選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更漏子”,則選溫庭筠的“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一下子就讓讀者抓住了該詞牌的體性特征。在此特性之下,作者再作選輯。選輯也别出心裁:先選出一首自認為該詞牌下最經典的作品,冠以“華音流韻”提領,再接以“古今彙評”和“詞人心史”,并輔以“旁白”和“品題”,既解讀作品,也解讀批評,既借以證明所選之精當,更能給讀者以會心的提示。當然,編著者之意猶不止于此,故再精選一首“參讀”之作,以資比較,并進行解讀,使讀者更加明白。
我們知道,每一種詞牌下的作品,都會随着詞的曆史發展而有風格變異。對此,選編者按“低吟/浩唱”兩大類型編著,甚有道理。王國維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李清照也針對宋人以詩為詞,變婉約為豪放,提出詞“别是一家”。詞沿着佐酒侑歡的“初心”發展成典盡深衷的婉約自是一路,一變而為以詩為詞大寫心志的豪放也是一路,粗粗分别成“低吟/浩唱”當然是可以的,作為普及本做到這一層其實也足夠了。但這種有分别的編著,不僅對欣賞能力及水準的提高大有幫助,對于創作的體驗也同樣大有幫助。依此,編著者在每一詞牌也可以說每一章的最後“倚聲依譜”的創作訓練環節中,也同樣提示變調的情形。比如首篇“憶秦娥”題解說:“四十六字,前後三片仄韻,句短韻密,韻腳以短促有力的入聲字為主,音節急促悲涼,适宜于表現凄苦的感情。又有改用平韻的。”如果将仄韻比拟為詩人之詞,宜浩唱,平韻則可低吟。
其次,在筆者看來,全書更具别裁心意的,是古今書畫和篆刻名家作品的配選。這些作品,有的是依詞意而作,固易選配,但要找到相應的作品,也并非易事。而且同題之作亦複不少,如何精擇,也費考量。而那些并非依詞所作的作品,如何選配,就更見編著者功力。比如“風入松”詞牌下,提領之作是南宋吳文英的名篇(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配圖則是清人闵貞的《纨扇仕女圖》,畫的是夏日園中一位妩媚的女子,星眸半啟,倚于一古樹,似是憩息,又似相思。如此相配,豈不相得益彰!在書法上,既然編著者是知名書家,選古人詞人之作或請今人直書詞作,都是易事,但選配一些名人的相關手劄,竊以為更具匠心。比如“南樓令”,選了清人夏孫桐的《秋懷次韻》,配的正是夏氏緻後學當然也是後來的一代詞宗龍榆生先生的手劄,詞書俱美,堪稱絕配!
此外,旁逸斜出的“詞林逸事”,也堪具别裁之美。比如“如夢令”的“詞林逸事”,寫李清照在夫君趙明誠負笈遠遊時,思念難禁,遂于重陽時作“醉花陰”一首,中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句,讓趙明誠大為感動之餘,竟起争勝之心,連和五十餘首,雜諸其中,請人評鑒,終不能過。由此,再加另一首如夢令的“綠肥紅瘦”及《鳳凰台上憶吹箫》中的“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又得一“李三瘦”雅号;再與“詞人心史”中所引缪钺說李清照得“父母兩系遺傳,靈襟秀氣,超越恒流”之評語,不由得令人心動神馳,感佩莫名。複聯想今人追求減肥瘦美,孰若李清照一般至情懷念,為情而瘦?編著者寫得如此風姿搖曳,也大大增強了此書的可讀性甚至可傳性。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通觀此書,除于普通讀者有讀詞賞畫、學詞賞書之種種收獲,于專業讀者也可有詞史和詞學史的參考借鑒作用之外,即便于圖書編輯出版來說,竊以為也别有意義在。古今詞選之作,可謂汗牛充棟,但能彙通詞、書、畫、印者卻幾稀。2020年,羅韬先生的《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出版,讀書界一片歡呼贊歎,好評如潮,認為是可成經典的難得之作。其實盧家明先生上下兩大卷的《詞林别裁》,同樣也是彙通諸藝的佳構,實可與羅韬先生的大著相媲美,而且盧作出版還稍早,卻未曾獲得相應的聲光,不由令人感慨系之,遂撰此小文聊為推薦,相信讀者自會了解筆者所言不虛。
周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