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的“智囊”陳布雷:女兒是地下黨,58歲生日前為何自殺?

在民國曆史上,蔣介石有兩個重要的幕僚。一個是楊永泰,此人早年便被人暗殺于武漢;而另一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陳布雷。

在當時,陳布雷被人稱為蔣介石的“領袖文膽”和“總裁智囊”。他

曆任浙江省政府

秘書長

、國民黨中央

黨部

秘書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但

就是這樣一個身居高位,頗受蔣介石信任的文人,卻在1948年11月13日自殺。

陳布雷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又為什麼選擇自殺?

01 投身報界

1890年11月15日陳布雷出生在浙江慈溪。他本名叫陳訓恩,字彥及,号畏壘。而更為後世所熟知的“布雷”這個名字其實是他的筆名。

陳布雷和楊永泰的成名之路有相似之處,二人都是先從媒體入手,繼而踏入政壇的。

1911年陳布雷以第四名的成績從浙江高等學堂畢業。畢業之後他去了上海的《天铎報》,

這個時期他開始用“布雷”這個筆名。

蔣介石的“智囊”陳布雷:女兒是地下黨,58歲生日前為何自殺?

影視劇裡的陳布雷

《天铎報》最初雖然是關注商業為主,但後來轉向報道革命,成為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在上海的重要喉舌。陳布雷在這裡很快就展露了他出衆的才華,他撰寫了大量擁護革命的文章,文筆犀利,大力反對封建帝制,在當時影響很大。

在《天铎報》工作幾年之後,他又轉至《商報》做編輯主任,繼續揭露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孫中山也為此稱贊《商報》比革命黨人所辦的報紙還要好。

我國著名報人鄒韬奮先生曾經撰文盛贊陳布雷

陳布雷先生不但有正義感,而且還有革命性。當時人民痛恨軍閥,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銳利的筆鋒,公正的态度,盡人民喉舌的職責。

陳布雷文風犀利,充滿着熱血和激情,又極具氣勢。比如他痛批袁世凱複辟帝制時寫道

“今生今世休再作此妄想,倘不死心歸順,願提刀勒馬一戰耳!”

陳布雷的名字随着他的文章一道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有人以詩贊他是

“迷津喚不醒,請作布雷鳴。”

陳布雷以自己的才華和勤勉,很快就在報界闖出了名堂。陳布雷和那個時候很多文人一樣,都對自己抱有更大的希望,

期望能夠發揮出自己更大的能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個媒體人的角色。

02 成為蔣介石核心幕僚

陳布雷的骨子裡是一個中國傳統文人,他總是期待能夠遇見自己的明主。他和楊永泰一樣,他們的“明主”都是蔣介石。

蔣介石的“智囊”陳布雷:女兒是地下黨,58歲生日前為何自殺?

1924年後,蔣介石快速崛起。在快速崛起的過程中,蔣介石也在四處尋找合适的人才。1926年11月,陳果夫邀請陳布雷和潘公展一同去南昌會見蔣介石。

名為會見,實則是一場面試,蔣介石要在陳潘二人中選擇自己的幕僚。

在面試之中,蔣介石問如何處理當時上海的勞工活動,潘公展的回答是“總司令自有妙策(蔣當時是北伐軍總司令)”。這樣的回答等于沒有回答,而陳布雷的回答則是“

愚見是否以可靠的部隊包圍上海,造成猛虎出山之勢,然後用幫會勢力打頭陣”。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陳布雷被蔣介石留下了。

此後,陳布雷又為蔣介石撰寫了《告黃埔同學書》。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蔣對陳布雷的第二次考察。陳布雷毫無疑問地又一次通過了蔣的考察。随後

,陳布雷開始擔任蔣介石的中央黨部書記長的職位,正式成為蔣介石的幕僚之一。

蔣介石的“智囊”陳布雷:女兒是地下黨,58歲生日前為何自殺?

成為蔣介石幕僚之後,陳布雷主要負責處理

黨政機要和撰寫文稿。經過他手整理的檔案和情報很快就變得清楚明晰。當然陳布雷最重要的角色還是蔣介石的代筆人,蔣介石對外的演講緻辭和文稿講話,大部分就出自陳布雷的手筆。

是以,陳布雷被稱為“國民黨的第一支筆”。

“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成立了“侍從室”,陳布雷擔任了侍從室二處主任,主管黨務和政治業務。

彼時,日寇對我國虎視眈眈,全國上下抗日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而蔣介石的想法依舊是“攘外先安内”(這個思路恰恰是另一個幕僚楊永泰提出的)。

如果從陳布雷内心而言,他是主張積極抗日,全國上下團級一緻,共禦外敵。但偏偏陳布雷又是蔣介石的“筆”——

他必須要服從蔣的意志,并通過自己的筆将之合理化。在這段時期,陳布雷内心充滿着沖突和痛苦。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西安半月記

》。這本書是“西安事變”後,蔣要陳布雷寫的。陳布雷按照蔣介石的旨意,将接受張學良、楊虎城要求美化為“對張、楊訓話”。

簡單來說,就是蔣介石要求陳布雷“閉門造車”寫出一部歪曲事實,美化自己的書。

而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傳統文人,這對陳布雷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

陳布雷又能怎樣呢?他隻能服從。

但是他的内心卻在煎熬,他生氣地折斷了筆杆。他在日記中寫

“餘今日言論思想,不能自作主張,軀殼靈魂,已漸成他人之一體。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其中的痛苦、壓抑和不滿表露無遺。

這樣的痛苦一直持續到“七七事變”,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講話”。這篇演講同樣出自陳布雷的手筆,這篇演講中最著名的一句話便是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這一句話可謂擲地有聲,表達着陳布雷的激越之情,一掃幾年前的苦悶。而在抗戰的歲月裡,陳布雷還陸續起草了更多激勵國人抗戰到底的文章:

如《告入緬将士電稿》《駁斥近衛東亞新秩序》《告空軍将士書》等

陳布雷雖然是一介書生,無法親自上戰場。但他鼓勵自己家中的子侄們從軍殺敵。陳布雷總共有兩子一侄參軍,踏上抗日戰場。

陳布雷的

三子陳适加入炮兵,四子陳邁報名加入工兵,侄兒陳迨則是加入遠征軍。陳布雷聽聞子侄們有報國之心,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兒曰阿邁、字兒曰季前;

兒今從軍去,能為弟兄先。

當時命名意,相合何适然!

兒性純馴笃,賦秉得之天;

一旦奮壯志,猛着祖生鞭!

問兒何所願?破虜靖烽煙。

問兒何所憶?鄉土陷羯羶。

問兒何所樂?驅敵東海邊。

國家有急難,吾甯計安便?

貔貅十萬衆,聯臂自翩翩。

誓為先驅卒,不愧先澤賢。

再拜别父母,會看兒凱旋。

汝父嘉爾志,汝毋有歡顔;

人生大幸事,忠孝得兩全。

贻兒以短襦,戎裝裹鮮妍。

願兒身壯健,祝兒金石堅;

朂兒無他語,報國及盛年。

我心殊歡悅,我有筆如椽。

盾鼻染餘墨,為寫送行篇。

在抗戰初期,陳布雷因為不能寫自己心中真正所想,痛苦不堪;抗戰後期,陳布雷終于能有所解脫,可以書寫自己的所思所想。

但是随着抗戰勝利,他又要面臨新的痛苦。

03 為什麼自殺?

蔣介石的“智囊”陳布雷:女兒是地下黨,58歲生日前為何自殺?

陳布雷和人合影

1948年11月13日,陳布雷在南京

服安眠藥自殺。陳布雷的死給了南京官場極大的震動,

蔣介石馬上趕到了現場,一言不發,取消了當天要參加的所有會議。

事後他曾經說

“(陳布雷的死)等于砍了我的手和腳”

1948年11月15日,這一天原本是陳布雷58歲的生日。

這一天他的遺體在南京進行了大殓,蔣介石親筆給他寫了“當代完人”的匾額。

挺過了抗戰的苦難,身居高位,又深得蔣介石的信任。陳布雷按理說是活得很舒服才對,

那為什麼他要選擇自殺呢?

陳布雷身上有着傳統儒家讀書人的氣質;他相信“士為知己者死”,他相信文人要有傲骨,

他有為自己理想為自己的“明主”一死的勇氣,卻沒有直面現實的勇氣。

1948年的現實是什麼?

是蔣介石集團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一潰千裡;是蔣介石集團從上到下的腐敗;是國家金融體系的混亂不堪,底層群眾苦不堪言,高官和資本家卻賺得盆滿缽滿;是整個蔣介石集團不可遏制的崩潰。

陳布雷身居高位,他自然清楚地看到了這些。他可以自己堅持清廉的操守,不拉幫結派,不以權謀私,

但是他無法改變整個統治集團;他也曾努力地勸谏蔣介石,但這些都沒有産生什麼實際效果。他的内心裡開始對蔣介石,對整個統治階層灰心乃至失望。

而以上種種,都讓陳布雷内心越發痛苦;

同時他的二女兒

陳琏加入地下黨,并和家庭決裂,也讓他開始不斷懷疑自己所跟随的“明主”,所服務的事業,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确?

對于理想的絕望,對于蔣介石失去信心,陳布雷心如死灰,但是骨子裡的文人氣質又無法讓他做出背棄蔣介石的舉動。

他又無能力挽回危局,糾結之下候陳布雷認為“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脫。

他在給蔣介石的遺書中如是說道

“而自驗近來身心已毫無可效命之能力,與其偷生屍位,使公誤計以為尚有一可供驅使之部下,因而贻誤公務,何如坦白承認自身已無能為役,而結束無價值之一生”

回顧陳布雷的一生,年輕時揮斥方遒,以手中筆喚起群眾覺醒;中年踏入政壇,為官清廉,在派系林立政壇,他卻超然獨立,隻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卻又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痛苦不堪,當他對現實最終絕望之後,他無法接受,隻能用自殺來求得解脫。

這,或許就是陳布雷最終選擇自殺的原因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