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DP世界第一就是“強國”嗎?百年前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謂“GDP”就是國内生産總值,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機關在一定時期内生産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名額。是以,GDP也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名額。

GDP世界第一就是“強國”嗎?百年前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略懂經濟學的朋友都喜歡用“GDP”這個專業術語來說明問題,殊不知GDP反映出的經濟水準是非常片面的。

以舊中國舉例,1936年中國的GDP高出日本幾個台階,然而,各界對兩國實力的判斷均如出一轍:日本強于中國。由此可見,GDP高并不代表着國家強大。

按照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的說法,從十七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初,大清國的經濟都保持在比較出色的水準上。1700年以後的一百二十年裡,中國的GDP依舊傲視全球,且在世界上的占比不斷升高。

不過,當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并波及到歐、美各國時,中國卻并未順應這種發展勢頭(閉關鎖國之害),反而仍停留在落後的手工業、農業時代。此時中國與各國之間的國力差距,就不是GDP這項資料能反映出來的了。

GDP世界第一就是“強國”嗎?百年前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史學界評價晚清史時,總會用到“積貧積弱”這四個字,其實,并不精确。按照最近幾十年世界經濟學家給出的資料來看,哪怕是在國力最衰弱的晚清時期,清朝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GDP第一的頭銜是1890年後才被美國奪走的。

準确來說,中國失去“世界第一GDP”的時間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

那麼,我們能據此說中國在1895年之前一直是強國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自1840年開始,大清國便在對外戰争中嘗到了閉關鎖國的苦頭,并在不斷地割地賠款中淪喪尊嚴和主權。據統計,在五十年的時間裡大清将十分之一的土地拱手讓人,國際影響力低到可怕的程度。不論從何種意義上來看,這種國家都無法與“強國”挂鈎。

在1890年後的二十年裡,雖然晚清經曆了最慘痛的一段曆史,但其GDP仍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直到1950年中國曆經多年戰火洗禮時,GDP仍能保持在世界第五的水準上。用現在某些經濟學家的理論來看,直到這一時期中國都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但沒有一個國家将其視作強國。

一戰結束後,各列強國在會議期間表示要将山東地區的主權移交給日本。在召開這場會議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列強國站在中國的立場說話,亦沒人考慮到中國同樣屬“戰勝國”一方。從這裡就能看出當時的中國是并不受尊重的,至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将中國視作擁有高GDP的經濟大國。

GDP世界第一就是“強國”嗎?百年前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世紀二十年代,仍有文人不自知,在文章中将舊中國描寫成“地大物博”的強國。對于這種論調,魯迅先生的評價是非常精确的:

“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頭豬或一隻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濟大國”的身份直到解放後才變得名副其實呢?我們且來看看《大國的興衰》裡的一句話:

經濟總量(包括前文中我們說的GDP)是不具備太多意義的,億萬農民的生産總量足以讓五百萬勞工的生産總量相形見绌,但是農民生産出來的物質均被“自産自銷”了,是以,根本無法剩餘财富或軍事力量。

為什麼英國在1850年突然跻身世界強國?

就是因為該國具備了創造财富的工業基礎,藉此獲得了利益。

按照這本著作的計算,當時英國的生鐵、煤炭産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工業生産力相當于全世界的四成。當時中國的工業化水準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資料來看,當時清朝人的工業化水準僅是英國的十五分之一。兩個國家孰強孰弱用這些資料來觀察顯而易見,但若僅觀察GDP我們便會産生謬誤。要知道,當時中國的GDP足足是英國的七倍,即便是鴉片戰争結束後,中國的GDP仍碾壓英國。然而,顯著的GDP卻無法改變局面,英法聯軍依舊在圓明園内肆無忌憚。

GDP世界第一就是“強國”嗎?百年前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GDP世界第一就是“強國”嗎?百年前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清朝缺的是什麼?

除了精神思想外,交通條件、近代工業都是清朝落後于世界強國的地方。那些耀眼的GDP,大多被用于皇家園林及皇室珍藏的藝術品上了。可想而知的是,如果将修建頤和園、圓明園乃至避暑山莊的經費,全部投入到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去,清朝必能輕而易舉地成為近現代強國。

要知道,清朝統治者在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的。諷刺的是,這些财富非但沒能給予滿清自尊心,反而成了清政府最脆弱的短闆。

參考資料:

【《大國的興衰》、《清朝時期的世界GDP對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