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嗣同不那麼早死的話,在這個領域,會有大作為

文I人文視角

編輯I九歌

晚清時期,中西方綜合實力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距。西方通過文藝複興,使得人性得到了解放,相反中國還是處于封建社會,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

落後是要挨打的,西方強盛之後,開始對中國進行殖民侵略。與此同時,西方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當一部分人。其中較為激進的就有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不那麼早死的話,在這個領域,會有大作為

譚嗣同原本是富家子弟,其父親譚繼洵擔任過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在當時完全是一個典型的“高富帥”。然而,譚嗣同卻選擇了一條與尋常之人完全不同的路子,他看到那個時代的黑暗,他也願意充當這一把火。雖然最終沒能照亮整個天空,但最起碼也給那個愚昧、黑暗時代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兒時的譚嗣同身體并不算很好。在5歲時,患得重病,昏死了三天,但是譚嗣同最終活了過來,仿佛是他的使命還沒完成,是以他的小名叫“複生”。

在他10歲時,譚嗣同就拜在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鹄為師,在此期間,受到了歐陽中鹄的影響,譚嗣同對王夫之的思想産生了巨大的興趣,愛國主義的啟蒙思想也在這時候形成。

譚嗣同不那麼早死的話,在這個領域,會有大作為

在他求學經曆中,譚嗣同讀書講究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是以他對傳統的八股文甚是反感,在課本上寫下了“豈有此理”四個字。

譚嗣同和其他學子并不一樣,他不仰慕古代的先賢,反而崇拜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在北京結識了大刀“王五”,并與之成為了生死不渝的摯友。

譚嗣同的一生,曾遊曆中國很多地方,他善于廣交好友,結交名士。正因為對中國當時的局勢有諸多了解,才堅定了譚嗣同後來一生緻力于維新變法的路途。

譚嗣同不那麼早死的話,在這個領域,會有大作為

但是譚嗣同并沒有認清晚清之局勢,沒有認清維新變法之路,并非短時間就能完成。正因為維新變法的步伐跨得太快,據說在百日維新期間,從光緒帝手中釋出的政令,每天多達一百多條,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卻沒有幾條。

當時的這種政治改革,最終換來了無數的鮮血。維新志士提出的一些要求,無疑已經觸犯到了慈禧太後的利益,最後結局隻能是以慘談收場。

慈禧很快在全國上下釋出逮捕令,維新志士大肆被逮捕,譚嗣同原本能夠逃脫的,但他卻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是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不那麼早死的話,在這個領域,會有大作為

譚嗣同被捕後不久,就被殘忍殺害了。很多人都知道譚嗣同一生緻力于維新變法,這是他在政治方面的一個身份展現。然而,譚嗣同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卻很少有人知道。

中國曆史上,有兩個人被譽為“佛學彗星”,一個是東晉時期的僧肇,他是鸠摩羅什的弟子,但卻隻活了30歲,生前留下一部佛學經典之作《肇論》,奠定了僧肇在佛教曆史上的地位。

譚嗣同不那麼早死的話,在這個領域,會有大作為

而另一位就是譚嗣同,如果說僧肇是“理論佛學”,那麼譚嗣同卻為現代人開拓了“應用佛學”的領域。譚嗣同把佛法精神貫注于現實社會,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鎖居的圍牆,重制其剛健雄猛的精神。

譚嗣同所處的時代,正是中華大地千百年來未嘗經曆之嚴峻時刻,外辱内亂,蹂躏着流離失所的黎民蒼生,而譚嗣同這期間領悟到的佛法精神,正是大衆所需要的。

可惜的是譚嗣同因為維新變法而被殺害,不然在佛教方面,譚嗣同應該會有更深的造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