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能夠呈現出那樣輝煌璀璨的盛世,在很大程度上當然是因為唐太宗、唐高宗那樣的賢明之君,另外也缺不了那一些賢能的宰相,唐朝不隻是有明君,而且還湧現出了很多的賢相,其中姚崇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這四個人,就被後世并稱“唐朝四大賢相”。

姚崇出生于651年,年少的時候并不喜歡讀書,沒事兒隻是練練武功以保養身體,直到20歲以後才開始發奮讀書,并且卓有成效,得以考中科舉入朝為官,并且官職升遷的非常快,到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僅次于尚書的夏官郎中。
這是一個執掌兵權的職位,全國的戰事情報都由姚崇彙總給武則天,當時由于契丹人反叛,軍務非常的繁忙,不過姚崇卻都處理得非常好,是以而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并升官,在3年以後就成為了唐王朝的宰相,此後他參與了“神龍政變”的密謀,将武則天給趕下帝位,将天下還給唐朝,是以而被封侯。
後來在唐睿宗、唐玄宗時期,姚崇同樣擔任宰相與兵部尚書,幫助皇帝治理朝政,提拔有功勞有能力的官員,将那一些沒有能力純粹靠着溜須拍馬上位的官員加以貶谪,重申了各種法度,讓天下百姓的生活水準迅速提高,人們都認為在他的治理下,國家呈現出了唐太宗時期的治世面貌。
盡管姚崇擁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治理天下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效,已經算得上是位極人臣,但是為官極其清廉,在正常的俸祿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收入,是以他的收入算得上是相當微薄,連京城中的房子都買不起,隻能夠買得起郊外的房子,一大家子人住在郊區,每次上班都要走好久。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姚崇隻要有機會,依然會搜羅很多的珍稀古玩之類的物品,盡管價格不是很高,但是卻絕對極其的稀罕珍貴,不過姚崇本人平日裡對此卻并不熱衷,他的家人們都是以而很不解。
直到開元九年(721年),72歲的姚崇病重,在去世前留下遺言:“我死後,家中珍寶擺棺前!若是張說見到露出喜悅之色,便全部送給他并請他為我寫墓志銘,若是沒有的話你們就不要再當官了,趕緊化裝成老百姓逃命去吧。”兒子依計照做,果然讓張說寫了墓志銘,成功地保住了全家性命。
原來這個張說是姚崇的政敵,姚崇知道自己死後他一定會去皇帝面前誣陷自己,提前讓他為自己寫了墓志銘(當時風氣,墓志銘上都為歌功頌德之言),并且将這個墓志銘送給皇帝去看過,那麼張說就不可能再去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了,于是自己一家也就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