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1:棗宜會戰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寇之手。為國家、為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
01 日軍的騙局
宜昌地處中國華中地區、長江中上遊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距離抗戰中樞重慶隻有480公裡。
對于日軍來說,不管能不能長期占領宜昌,隻要進攻到宜昌,都對當時的重慶政府是一次巨大的威脅——而這也許能加快常凱申政府的投降和屈服,至少日本人是這樣想的。盡快結束中國戰事,集中力量突進東南亞,既可以獲得日本急需的大米、石油、橡膠等物資,還可以收割英法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畢竟這個時候,英法在德國的坦克之下自顧不暇。

第11軍的司令官換人了,園部和一郎中将接替了岡村甯次。園部和一郎動員了20萬以上的兵力,準備發起一次大規模的作戰——
這場作戰被後世稱為“棗宜會戰”。
在園部和一郎的計劃裡,第一階段日軍将向鄂北地區發動猛攻,将第5戰區主力殲滅後,繼而把漢水以西的我軍壓縮在宜昌進行殲滅;第二階段,日軍第三師團南下當陽,切斷我軍退路;39師團包圍宜昌,13師團從宜昌以東的沙洋鎮過河,伺機攻擊宜昌。
而為了讓我們相信日軍還是和上幾次一樣打了就回去,
日軍故意丢失了一份寫有戰後退回原地的機密檔案。常凱申相信了這份情報,他認為日軍不會攻占宜昌,要求李宗仁争取先機,騷擾日軍後方,并将主力設伏于日軍的攻擊路徑上。
園部和一郎正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
1940年5月1日,日軍向第5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日軍兵分三路齊頭并進,快速突破了第5戰區一線防禦陣地。第5戰區軍隊稍一抵抗
變
開始撤退,日軍兵力有限,包圍圈上四處都是空間,日軍進攻得多快,5戰區撤退的就有多快,主力部隊幾乎瞬間就從日軍包圍撤走。發動攻勢一周之後,日本人認為第一階段作戰成果不大。
随後,日軍開始南撤——常凱申認為這是日軍和此前随棗會戰一樣開始撤退,他強硬要求李宗仁和他的部隊發起猛烈的反擊,不要再出現長沙會戰時沒有奮力攻擊撤退日軍的局面。
然而,日軍并不是南撤,而是南下集結準備發起第二階段的作戰,攻取宜昌。
第5戰區的部隊展開了猛烈的反擊,反擊的速度和烈度也出乎日軍的意料。
5月12日,孫連仲和湯恩伯将日軍第3師團和第40師團的石本支隊發起攻擊,并分割成兩半。日軍陷入苦戰,後方補給線也被我軍切斷。激戰至15日中午,日軍才在坦克部隊掩護之下,突出了包圍圈。第5戰區認為
“日軍第3師團從信陽出發時兵力2萬多,15日撤退時僅剩7000多人”。
但後世一般認為,盡管第3師團損失嚴重,但第5戰區對日軍的傷亡還是存在誇大的嫌疑。
孫湯兩人以兩個集團軍之衆包圍日軍1個師團,但是在戰場南部,張自忠和他的士兵面對的是日軍另外兩個主力師團:13師團和39師團。
張自忠也在這場戰鬥中和他的部屬們永遠陰陽兩隔。
02 悲情将軍
張自忠字荩臣,後改荩忱,山東臨清人,棗宜會戰時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抗戰以來,張自忠在國民心中印象并不好,時人稱其為“漢奸将軍”。盧溝橋事變前後,張自忠多次與日本接觸談判,
1937年4月底,張自忠為了幫助宋哲元敷衍日本方面,出訪日本。為了混淆張自忠的政治面貌,日方啟動政治心戰,故意炮制消息對外界放話,離間群衆和張自忠的關系,
但是整個通路過程中,張自忠并未做出任何對不起國家民族之事。
然而輿論和普通群眾依舊将張自忠視為漢奸。
而這讓張自忠也産生了很深的負罪感,随時準備以戰死來證明自己。
棗宜會戰裡,日軍後退時,張自忠奉命從棗陽截擊日軍。
出發前,預感九死一生的張自忠給自己的老部下們寫下的遺書中有這樣一句
“咬定牙根,拼這一戰,我們在中國以後算人
抑算
鬼,将于這一戰見之”
張自忠出擊了。
此時在襄河東岸,除了張自忠部3000人之外,再無其他友軍,後方補給線
業
已斷絕。張自忠部和日軍拼死作戰,15日日軍決定避開張自忠部這群不要命的軍人繼續南下。
張自忠截擊任務其實已經完成,但張自忠發現當面日軍繞道南下,立即率部追擊——而所追擊的日軍是第39師團。
39師團截獲了重慶和第5戰區的電報,确認了追擊部隊是張自忠指揮。39師團立刻掉頭,包圍了張自忠部。
張自忠陷入了絕境,日軍集中5000多兵力和所有的火炮,猛烈圍攻張自忠部。張自忠拒絕撤退,率領官兵堅守陣地。
激戰之中,日軍攻上了張自忠身處的小山包。此時,張自忠将他的衛隊派往一線,身邊士兵已經大部戰死,張自忠此時已經負傷在身。
在和日軍的肉搏之中,張自忠将軍永遠地倒下了。張自忠犧牲的地方叫南瓜店
張自忠成為了抗戰中陣亡的第一位集團軍總司令。
張自忠将軍用生命為中國軍隊創造了戰機:南瓜店戰鬥進行時,由于張自忠吸引了日軍主力,湯恩伯之第13軍乘虛襲取棗陽。
38師和179師官兵得知張自忠殉國消息之後,當夜不顧一切向39師團司令部發動襲擊,搶回張自忠遺體。張自忠遺體運送回重慶,一路上群眾不懼空中日機空襲,在長江岸邊長跪不起。遺體運抵重慶之時,常凱申于江邊迎靈,百姓将盛滿面條的碗舉過頭頂——張自忠将軍是北方人。
03 宜昌失守
為了完成第二階段作戰,日軍從第13軍第22師團增派了松井支隊和一個山炮大隊,同時調集了大量軍需用品。
5月19日,日軍突然發動全面反擊。
第5戰區的部隊猝不及防,隻有迅速脫離戰場,向西轉移。第5戰區部隊撤離迅速,日軍依舊沒有跟上。
5月30日,日軍第3師團在沒有遭到猛烈抵抗之下渡過漢水,迅速南下。第5戰區判斷失誤,将部隊重點部署于漢水以東,漢水西岸的部隊大多被調到了東岸,第3師團一路上沒有遭到太多抵抗。
6月1日,第3師團輕取襄陽。
6月3日,第3,39師團朝荊門一帶快速推進。
6月4日,13師團、池田支隊也強渡漢水。
日軍主力突然強渡漢水,出現在我守軍的側背,攻擊的不是江防軍的一線陣地,而是後方的二線乃至三線陣地,兵力薄弱的守軍瞬間崩潰。
宜昌危急,整個戰局也萬分危急。
常凱申急忙将18軍從重慶船運至宜昌。
6月10日,18軍的18師和199師才陸續抵達宜昌附近。18師負責死守宜昌。
6月11日拂曉,日軍3個師團分三路圍攻宜昌城。
6月12日,日軍攻占宜昌
04 日軍去而複返
園部和一郎原先的計劃裡,日軍确實不準備占領宜昌,而是以消耗中國軍隊有生力量為更重要的目的。是以,6月17日軍即從宜昌撤退。
第5戰區的部隊尾随而至,18軍緊跟日軍進入宜昌城。
事實上,關于要不要長期占領宜昌,日軍内部是要嚴重分歧的。對于中日雙方而言,宜昌的地理位置都太重要了。隻是當時日軍面臨一個難題:沒有足夠的兵力來維持長期的戰力,日軍準備南進作戰,大學營已經決定削減在華兵力了。經過不斷的争論,日軍決定放棄宜昌。
然而這個時候,歐洲戰場傳來驚人的消息:德軍占領巴黎,法國投降。
這個消息再次刺激了日軍軍官們,
要求快速結束侵華戰争,盡早騰出兵力去收割東南亞。而占領宜昌,可以給常凱申更大的威脅,有利于及早結束在華戰事。是以日軍大學營修改了原定指令,要求確定宜昌一個月。
是以日軍突然掉頭回來再次沖向宜昌,經過一番混戰,6月17日宜昌再次落入敵手。
棗宜會戰,也以日軍占領宜昌而結束。
在日軍角度上,棗宜會戰最大的成果就是占領宜昌,但是對于圍殲第5戰區主力的目的依舊沒有達成,陣亡達1.1萬人(日軍自己資料為傷亡7000人);而對于我們,常凱申等高層從早期判斷失誤,到後期指揮的錯誤,使得作戰部隊傷亡慘重( 陣亡37000人)之外,更要命的是失去了戰略要地宜昌。
日軍已經逼近重慶,抗戰的下一步何去何從?
《一寸山河一寸血之豫南會戰》預計12月8日前更新,關注我第一時間看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