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子帶貼身玉蟬參見鑒寶節目,聽了專家分析後,感到渾身不自在

前言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

随着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準漸漸提高,有人将可自由支配的資金投資房産,也有人将投資目光轉向了古玩收藏,普通人如何确定古玩的真假呢,鑒寶節目從此開辟了市場。一檔鑒寶節目中,一名女子帶來了自己收藏多年的玉蟬,玉蟬小巧精緻,看上去值不少錢。現場的專家對玉蟬進行了分析鑒定,女子聽完後,頓覺毛骨悚然,這是什麼原因呢?

女子帶貼身玉蟬參見鑒寶節目,聽了專家分析後,感到渾身不自在

玉蟬鑒寶

據這名女子描述,玉蟬是她從古玩市場淘來的,見這玉蟬結構玲珑、顔色清新,十分喜愛,當即就以幾萬元的價格買下了。此後,女子也一直将玉蟬當作裝飾品佩戴在身邊,已達十年之久。此次,女子将玉蟬帶來鑒寶節目,是想看看它究竟值多少錢。

女子帶貼身玉蟬參見鑒寶節目,聽了專家分析後,感到渾身不自在

這名女子從前家境殷實,父母是商人,有着自己的産業。但後來家裡的生意不好,經濟條件有所下降。為了緩解家裡經濟負擔,她決定适時拍賣掉自己貼身戴了10年的玉蟬。雖然以前在家裡見過不少父母收藏的文物古玩,對這方面有些了解,但畢竟不是專業的人士,無法鑒别玉蟬的真僞,也無法準确估價,是以來到了鑒寶節目請專家鑒定評估。鑒寶專家仔細觀察玉蟬後,得出結論:這并不是普通的古玩,而是一種特殊的陪葬品。有何特殊呢?專家解釋,這玉蟬是被死者入葬時含在口中的。

陪葬文化

不同于現代社會的火葬,中國傳統的喪葬形式主要是土葬,古代的人們認為死者應該入土為安。而《禮運》中就有講"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就傳播了人死後應将形體埋在地下的思想。起初,土葬的形式是極為簡單的,沒有禮制,沒有墳墓,後來,有了統治階級,有了貧富懸殊,加之禮制、神明思想的傳播,為了适應這些變化,土葬漸漸有了繁瑣的禮儀。

女子帶貼身玉蟬參見鑒寶節目,聽了專家分析後,感到渾身不自在

死者帶入陪葬品便是禮儀的一種,陪葬品中不乏珍貴的寶石、玉器等,這些也往往顯示着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陪葬品不僅僅是散置在棺木裡,也會被佩戴在死者的身上,甚至是含在口中以壓舌。如果是身份尊貴、地位很高的人,比如皇帝皇後這類的皇室貴族,他們死後入殓時,便會在口中放入夜明珠;如果是普普通通的貴族,就會在他們嘴中放入玉蟬,也稱“含蟬”,“蟬蛻與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蟬品性高潔,生活在污穢的泥土中,卻能夠羽化蛻變,得到重生,古人入殓時使用“含蟬”,是寓意羽化登仙,精神不死。

鑒定結果

鑒寶專家得出結論,女子帶來的玉蟬正是古代一般貴族口中的陪葬品。聽完了專家對玉蟬的分析後,女子聯想到自己随身佩戴且時常把玩的玉器竟來自于死者口中,頓時感覺渾身不自在。從古至今,玉器都是十分珍貴的,這枚玉蟬如今又有了曆史年底的加持,就更值錢了,連專家都表示它在文玩、古物市場是難得一遇的,有着極高的價值。

女子帶貼身玉蟬參見鑒寶節目,聽了專家分析後,感到渾身不自在

利用多年積累的專業考古知識,專家分析這玉蟬應該是來自2000多年前的漢代。它是由不含雜質的純玉打磨的,質地精美,做工細緻,看起來小巧玲珑,是稀世珍寶。解讀完玉蟬的來曆與材質後,專家開始對它進行估價,一番商議後,定價為60萬元。

女子帶貼身玉蟬參見鑒寶節目,聽了專家分析後,感到渾身不自在

可能是從小接觸古玩,使得該女子有了獨特的眼光,能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上買得真品。相比幾萬元的購入價,玉蟬實際價值60萬,女子算真正意義上撿到寶了。若是能夠成功拍賣,就能稍微改善家裡的經濟情況。最終,女子謝别節目,帶着玉蟬,滿意地離開了現場。

結語

許多人看鑒寶節目,是因為好奇寶物的價值,好奇寶物值錢的原因,其實優秀的鑒寶節目還向觀衆傳輸着曆史文化與鑒古知識,我們不應該隻将看點放在錢上,還可以順帶了解下曆史文化習俗,豐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也會對古物充滿敬畏,就像那名女子如果先前知道“含蟬”,可能就不會再将那枚玉蟬随身攜帶10年了。

圖檔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