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多牛,為何能威脅到唐中央政權的統治?

其實,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深知節度使制度尾大不掉的弊病,而之是以會采納此制度,也是沒有選擇的無奈之舉,有一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朝的節度使制度也是是以應運而生。

武周之後,唐朝從北魏學來的“均田制”無法适應新形勢下曆史的發展而漸漸失靈,均田制度的破壞,進而影響了唐王朝的根本軍事制度—府兵制的破産。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多牛,為何能威脅到唐中央政權的統治?

畢竟“府兵制”能夠玩的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寓兵于農”,壯丁擁有士兵與農民雙重身份,而沒了地,農民隻能流亡,兵員也就無從談起了。在唐朝的經濟基礎動搖之後,唐中央也就不得不重新考慮傳統的“募兵制”來替代“府兵制”。

“均田制”的瓦解,除了帶來了“府兵制”的破産外,也令唐王朝的财政捉襟見肘,是以,唐朝的中央政府無法供養的起龐大的全國地方武裝,為了給中央财政減負,皇帝不得不簡政放權,将兵權下放到地方藩鎮,兵權下放後,基本供給的财權也必然要有所下放,這樣就産生了尾大不掉的節度使問題。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多牛,為何能威脅到唐中央政權的統治?

統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弊病,是以在制度設計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防範機制。

像給每路藩鎮的兵力僅有一兩萬,邊境多點給六七萬,而皇帝親統着近十萬的中央軍,擁有拱衛京畿的絕對實力。而到了天寶年間,邊疆危機加深,安祿山兼任三地節度使,三地加起來擁兵近二十萬,才有了反唐的資本,但是反動叛亂的畢竟是少數的邊境節度使,多數節度使依然沒有反叛的實力。

安史之亂雖然影響深遠,也隻是印證藩鎮“尾大不掉”有威脅性的一面,并沒有嚴重動搖唐帝國的統治,晚唐的社會結構依然十分完整,聯邦式的統治依然很有市場,真正動搖唐帝國統治根基的乃是“黃巢運動”。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多牛,為何能威脅到唐中央政權的統治?

如果說晚唐藩鎮割據是個火藥桶,那麼導火索就是龐勳、黃巢、王仙芝等人,摧毀了唐中央的政治根基,導緻唐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均衡格局失衡,導緻了地方的坐大,進而各地有實力的軍閥趁勢而起,割據混戰不休,揭開了五代十國亂世風雲,像篡唐的後梁太祖朱溫,就是宣武軍節度使,在農民軍将晚唐打的名存實亡之際,朱溫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改朝換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