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覆亡,為何女兵們誓死不降?清軍對待女俘的手段讓人想不到
洪秀全上司的太平天國運動一直以來都是無數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如同魯迅對自己筆下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一樣,人們對太平天國運動初期風卷殘雲般打擊腐朽的清政府而興奮,也為太平軍後期的節節敗退的窮途末路而哀傷。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究其原因,就是内部統治階級争權奪利的現象太過嚴重,過早的估計了運動的勝利,面對清軍、湘軍圍剿的嚴峻形勢下不思如何退敵,反而隻顧着争權奪利、驕奢淫逸。但是,同太平天國的上司層不同,許多的天平軍中級将領以及中下層人士,還是十厘清醒地,他們明白隻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自己才能夠翻身做主人,才能夠實作所謂的“耕者有其田”。
據史料記載,由于太平天國提倡男女平等,是以,太平軍中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就是女兵隊伍。在整個太平天國最鼎盛時期,太平軍女兵的人數一度達到10萬之衆,人數之多令世界為之一歎。
女兵之是以會在太平天國時期異軍突起,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歸結于,洪秀全起義初期提出的一個概念有關,這個概念就是:“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既然男女平等,男人可以參軍保家衛國,女性為什麼不可以呢?
男兵體格強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具有天生的優勢;而女性身體柔弱,在殘酷的戰場上很難生存,直到如今持這種觀點的人都是大有人在。但更多的曆史事實卻證明,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很多的太平軍女兵都起到“巾帼不讓須眉”的作用,大大扭轉了人們傳統眼光中那些女子不如男的看法。
不但如此,在清朝的史書中我們還能窺測出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太平天國後期,由于内部的争鬥大大消耗了太平軍的戰力,導緻太平軍在和清兵的作戰過程中勝多敗少,不少太平軍将士都成為了清兵的俘虜。然而,清兵将領在總結戰果的時候卻發現,這些被俘虜的太平軍多為男兵,那些看似不堪一擊的太平軍女兵卻鮮有投降被俘者。
原來這些太平天國女性參軍的目的十分明确,人人平等、耕者有其田的美好願望,讓她們在上戰場之前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戰場上厮殺之時,她們身上所湧現出的勇氣和魄力讓很多人男兵都自愧不如。即使面對數倍于己的敵兵,她們也毫無畏懼,戰鬥在最後一刻甯死不降。這是為什麼呢?太平天國的女兵為何甯死也不願意投降清軍呢?
其實,太平軍女兵不願意投降清軍的原因有很多,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其一,太平天國和腐朽的清政府對待女性态度的不同,在清政府統治之下,女性地位僅僅是男性的附庸,每天都面臨着三綱五常的心理摧殘,還有慘不忍睹的裹小腳,甚至被當作禮物在朋友之間送來送去。而太平天國則給予了她們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将她們的地位提高到了與男人同等的位置。
其二,清軍的兇狠殘暴令人發指,雖然很多人将曾國藩稱之為“聖人”,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稱之為“晚清中興名臣”。但是,這些人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這件事情上,都是手黑心狠之人,像曾國藩就因為對待太平軍對于殘忍而被人們稱為“曾剃頭”,李鴻章、左宗棠在對待太平軍将士的問題上同樣也不手軟,太平軍女兵之是以甯死不降,就是看清楚了清兵的殘忍。
其三,投降之後,會面臨清兵的輪番施暴和侮辱,人們都知道,女兵和男兵畢竟有所不同,清兵在攻打太平軍的過程中,除了搶奪金銀珠寶、珍貴文玩之外,還會對城中的女人進行侮辱,就連尋常百姓落到清兵手裡,都是九死一生,更不要說與他們作戰的太平軍女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