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在我們的印象裡,父母都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願意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因為自己童年的經曆或者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對孩子也特别摳門。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李倩是帶着無比激動的心情進入大學這個神聖的殿堂的,可是,她發現大學生活也并不是那麼美好,因為和高中生活比,費用就稍微高了一些,李倩知道父母很不願意給自己出生活費。李倩的父母都是事業機關的工薪階層,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也算是收入比較穩定的人群,可是,爸爸媽媽對孩子卻非常摳門。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李倩有一個哥哥,哥哥早就大學畢業了,而且已經結婚,妻子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李倩上了大學以後,媽媽一個月給她500塊錢的生活費,剩下的不夠的部分怎麼辦?媽媽總是對她說:“我和你爸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不如你哥哥一個人高,你一個月向你哥哥要1000塊錢就夠了。”

李倩的哥哥确實工資挺高的,也經常偷偷地給她零花錢。但是,給妹妹太多錢,妻子也是不高興。妻子總是說:“你媽平時對咱們這麼摳門,一分錢也不給孩子花,現在還想讓我們供你妹妹上大學,她的錢都攢着幹什麼去了?”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嫂子不願意出錢,李倩也知道。但是,媽媽想要哥哥供自己上大學,她也知道。李倩夾在中間很為難。是以,她就成了全宿舍最節儉的一個人,所有的節假日都用來勤工儉學。因為學習成績很好,大家都以為她會繼續讀研究所學生,結果她一畢業就趕緊參加了工作,她覺得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就是非常幸福的。

父母并不是很窮,但是對孩子很摳門,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舍不得投資這是很不對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勤儉節約,從小對孩子就是窮養,并不講究孩子的生活品質。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但是過度摳門對孩子卻是有心理傷害的。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父母的過度節儉,會對孩子造成這些負面的影響:

一、孩子因為處處不如别人,産生自卑感。

家長擔心孩子的物質生活太豐富,會産生攀比心理,是以窮養孩子,讓他吃的、穿的都要比别人差一點。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比如,有的家長經常會把親戚朋友不要的舊衣服給孩子穿。孩子從自己和别人的對比發現差距,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是以舍不得給自己花錢,或者是父母經常灌輸“咱們家很窮”的思想,是以慢慢地會産生自卑的情緒,性格也很不自信。

二、父母的過分節儉,讓孩子短視。

國外有一句這樣的名言:貧窮不會給你力量,貧窮隻會教你如何變窮。

爸爸媽媽對孩子教育、長見識、生活方面的節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生存都是問題,他們的目光就會聚集在解決穿衣吃飯這樣的眼前問題上,就不用說他會有向往星辰大海的遠大理想了。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是以,孩子的見識不一定是用錢堆出來的,但是過度節儉卻可以讓他沒有見識。

三、從小過貧窮的苦日子,讓人沒有安全感。

什麼能帶給我們安全感,是衣食無憂、手裡有一定數量的存款可以抵禦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我們活得就會比較心安。如果你從小就因為家裡是不是有錢供你讀書而苦惱,也經常被警告,不要亂花錢,不然全家都要喝西北風,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安全感的。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有的人月入過萬,也不舍得花錢,因為一花錢就會有罪惡感,進而他也變成一個有錢不敢花,過吝啬生活的人,因為隻有錢拿在手裡,他才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四、小時候被窮養,孩子長大了,可能存在補償心理。

孩子從小跟着父母一起過非常節儉的生活,物質方面的欲望從來沒有被滿足,等他長大以後就可能會存在補償心理。

有一些人購物沒有理智,隻要手上有錢就要買買買,沒有錢借錢也要買名牌。這樣的孩子,往往他們的父母都是非常節儉的,孩子被抑制的欲望,一下子就膨脹了。

父母對孩子特别摳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過來人:苦不堪言

父母都說孩子是“碎鈔機”,養孩子很費錢。我覺得養孩子不需要過度窮養,也用不着過度富養,隻要按照自己的經濟條件,給孩子比較恰當的生活、教育就是最合适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