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極11個兒子中,長子豪格出身不是最顯貴的,是以他自稱“福薄”,試問一個向妻子舉起屠刀的人,又如何君臨天下,以德服人,是以他又自稱“德小”。“德小福薄”合在一起,釀成了一個悲慘的人生。

1、不幸的童年陰影
豪格的生母是皇太極的繼妃烏拉那拉氏,烏拉那拉氏原本是烏拉部貝勒博果铎的女兒,1607年烏碣岩一戰,烏拉部被建州擊敗,烏拉那拉氏的父親博果铎也被代善斬殺。随後,害怕招緻建州報複,烏拉部首領布占泰便将堂妹烏拉那拉氏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
事實上,這并不是烏拉部與建州的第一次聯姻,早在六年前,烏拉那拉氏的侄女阿巴亥便來到了建州,成了努爾哈赤的福晉,這一次,烏拉那拉氏的到來,她們姑侄二人将承擔起維系建州烏拉關系的紐帶。
1609年,烏拉那拉氏為皇太極生下第一個孩子,即長子豪格,兩年後,又生下了次子洛格,看起來,早期的烏拉那拉氏非常得寵。然而,在1621年為皇太極生下長女(固倫敖漢公主)之後,這位繼任大福晉便在史料中消失了。
翻遍史料,于《滿文老檔》中有這樣一則記載:
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初九日......汗曰:“車爾格宜之妹豪格之母,來往其父家時乘拖床經大阿哥阿濟格之門,也乘拖床進我之門,因其輕漫之惡行,以緻獲罪,被其夫棄之。諸貝勒勿辱新弟媳、子婦等;諸弟媳、子婦亦勿似昔緻罪之福晉等,侮漫長者。”
根據這份記載,有人認為被皇太極休棄的“車爾格宜之妹豪格之母”正是烏拉那拉氏,從時間上來看,烏拉那拉氏被休棄的時間應該在1621年生下皇長女到1623年努爾哈赤發表這份講話之間。
當時的豪格才不過十幾歲,母親的不幸經曆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政治前途,父親可以将母親休棄,将來如果自己面臨同樣的遭遇,自己會将妻子休棄還是殺掉?
2、弑妻邀寵的抉擇
豪格的嫡福晉是哈達那拉氏,哈達那拉氏是努爾哈赤第三女莽古濟格格與前哈達部首領吳爾古代所生的女兒,也就是豪格姑姑家的女兒,即豪格的表姐妹。原本這是一份親上加親的結合,但卻因一起重大的皇室内部傾軋而慘絕人寰。
莽古濟的同母哥哥是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莽古濟的這個哥哥非常有權勢,原是正藍旗旗主,骁勇善戰,戰功赫赫,入列四大貝勒。
然而,當年莽古爾泰為了向父汗努爾哈赤邀寵,親手殺掉了自己的母親(繼妃富察氏),這讓莽古濟不能原諒,是以,莽古濟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兩個女兒身上,她将兩個女兒嫁給了兩個侄子,一個是大貝勒代善長子嶽托,另一個是四貝勒皇太極長子豪格。
在莽古濟看來,這兩個侄子可謂是愛新覺羅家族出類拔萃的人才,都是能征善戰之輩,自己的這兩次政治投資一定可以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回饋。但是令莽古濟沒想到的是,事情卻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天聰六年(1632年),禦前露刃的莽古爾泰在皇太極的打壓下郁郁而終。随後,征讨林丹汗的戰争結束後,皇太極卻将伯奇福晉賜給了兒子豪格。這次戰利品的配置設定讓莽古濟格格非常不爽,女婿豪格無緣無故又多了一個福晉,還是頗有背景的林丹汗遺孀,這勢必會讓女兒的地位受到影響,于是便出現了莽古濟在宴會上拂袖而去的不歡場景,換來的卻是皇太極的冷笑。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建立大清國,長子豪格被封為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事務。然而,當皇太極将親生姐姐莽古濟處死後,嶽托和豪格兩個女婿似有一些怨念,于是豪格被降為貝勒,解除了戶部事務。
此時,豪格的處境非常危險,這是一次政治抉擇,是選擇站在已經身首異處的嶽母(姑姑)莽古濟一邊,還是向父親皇太極靠攏,看起來并不難與取舍。
于是,接下來便發生了慘痛的一幕,豪格回家後,二話不說,将妻子(嫡福晉)哈達那拉氏給殺掉了。面對兒子的選擇,皇太極内心當然是贊許的,随後豪格重新得到起用,皇太極還給兒子又娶了一位福晉,她是科爾沁部孔果兒貝勒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孝端文皇後的堂侄女,孝莊文皇後的堂姐妹。
不過,殺妻邀寵的行為,将伴随豪格一生。
3、死于冤案的和碩親王
論戰功,豪格在皇太極衆多兒子中,是一枝獨秀的,早在天命年間,豪格便在征讨蒙古的戰争中嶄露頭角,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皇太極繼位後,豪格更是成為父親皇太極倚重的可靠戰将,在對蒙古、明朝的戰争中取得不錯的功績,清朝入關後,豪格更是平定四川,大放異彩。
即便是與幾位叔叔相比,豪格也是毫不遜色,是以,他才能成為與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豫親王多铎、成親王嶽托并列的六大和碩親王之一。
然而,在戰場上英勇不凡的豪格,性格中卻有柔弱的一面,性格決定人生,這将成為豪格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崩逝于清甯宮,臨終前沒有留下遺诏,随後滿清權貴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争奪。
其實,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項比較完美的制度,集生産、軍事于一體,又便于管理。這個制度也有一個緻命缺陷,它會使軍事力量過于分散,形成一種互相牽制的局面,如果皇帝在世,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态,但一旦皇帝離去又沒有指定繼承人的話,便很容易産生互相傾軋的局面,畢竟誰都想當皇帝,這種情況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去世後,都得到了充分展現。
是以,從順治帝之後,除了加強皇帝的親統力量(上三旗)之外,還不斷削弱旗主的力量,代之以流動的都統,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這種制度對皇權的威脅,已經微乎其微了。
在皇太極去世後的那場政治角逐中,其實,雖然睿親王多爾衮及其身後的兩白旗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但豪格擁有先帝長子的巨大優勢,又有兩黃旗、正藍旗的鼎力支援,甚至就連代善、濟爾哈朗也傾向于豪格。
然而,豪格性格柔弱的一面再次迸發,竟說出一句“德小福薄”的過謙之語,最終與皇位擦肩而過,也将自己的性命葬送。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平定川地班師回京,随後遭到多爾衮的構陷,稱其隐瞞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兩個月後死于獄中,年僅40歲。
令人沒想到的是,豪格去世後,他的福晉們竟然被幾個叔叔給瓜分了,其中有一位來自科爾沁部的福晉,即索諾木郡王與科爾沁大妃之女,被多爾衮收入囊中。還有兩位福晉分别被濟爾哈朗和阿濟格娶入家中,真是可憐之極啊。
值得一提的是,豪格去世後,有三個妻妾為他殉葬,一個是庶福晉黃氏,即庶福黃業沁之女,另一個是側福晉舒呼禮,還有一個身份不詳。
順治八年,親政後的順治帝為長兄豪格平反,重新追封為和碩肅親王,并立碑追谥,即肅武親王,豪格成為清朝第一位被追谥的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豪格被欽定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牌位入太廟。
子辰說:
豪格身為太宗皇太極的長子,擁有漢文化立長的先天優勢,又戰功卓著,地位顯赫,是對局面有重要影響的親王旗主。然而,不得不說,性格決定成敗,在戰場上頗有謀略勇武的豪格,卻具有柔弱猶豫的緻命缺陷,以緻于錯失皇位。不過,就豪格這種性格,即使繼承了皇位,對大清,也未嘗是一件好事。
參考資料:《清史稿》《太宗實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