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廟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廟

文字 | 李俠

講述 | 于昕

【 敬 請 收 聽 】

Today's Story

吉林是一個曆史底蘊深厚、文化古迹衆多的地方,而這些文化古迹,更值得我們去探尋。2022年「紙上吉林」第一站,讓我們一起尋覓曆史足迹,了解吉林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是祭祀中國文聖孔子的聖地。然而在清王朝,想要在東北修建一座文廟,卻是相當不容易。據《吉林通志卷》記載,雍正二年(1721年)朝廷官員曾上奏皇帝,請求在吉林建文廟,遭到雍正皇帝的反對。

皇上認為:「我滿洲人等,因居漢地,不得已與本習(武備)日以相遠,惟賴烏拉(吉林)甯古塔等處兵丁,不改易滿洲本習耳。」作為滿族的發祥地,清王朝入主中原後,一直視吉林為戰略要地,對這裡實行封禁政策,并強調「重武抑文」。由此可見,當時的清王朝對吉林是反對建廟興學的。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廟

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滿漢文化不斷地交融。公元1736年,清乾隆皇帝繼位。作為相對開明的皇帝,乾隆清楚,要想強大清統治地位,必須促進「滿漢一家」的文化融合。是以,乾隆皇帝一紙诏令,欽命在東北修建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吉林文廟開始了他數百年的興衰故事。

永吉州文廟選址吉林城内東南隅,是吉林修建的第一座文廟,也是吉林文廟的前身,于公元1742年落成。永吉州文廟建成後,興辦學校之風日盛,為滿漢子弟讀書求仕鋪設了通道,使得儒家文化也得以在吉林傳播。公元1790年,吉林城又遇火情,在這場大火中,吉林學府、永吉州文廟全部焚毀,後期對其進行修複。

1906年,光緒皇帝将祭孔與祭天、祭地、祭祖同為最高祭祀。第二年,首任吉林巡撫朱家寶認為原有的文廟簡陋,不足崇禮,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關内考察文廟,決定在東萊門外擴建新廟,也就是今日的「吉林文廟」。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廟

1909年,全新的吉林文廟占地16354平方米,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四周紅牆高達3米,三進院落,内有64間殿堂。其中大成殿擁有傳統的建築藝術風格,采用罕見的黃琉璃瓦覆頂。正面重檐間高懸「大成殿」牌匾,頂部正面為九龍,背面為九鳳,九踩鬥拱錯落有緻。門内東置晨鐘,西置暮鼓。門前立有同治十年修廟記事碑,兩側為「金聲」、「玉振」邊門。

殿内孔子、十二哲人等塑像表情端莊,神态溫恭,塑像上方懸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禦書匾額。殿内陳列425件祭器、樂器,東西山牆上分别繪有長13米、寬7米的巨幅壁畫「水龍圖」、「火龍圖」,别具一格。文廟正門兩側是東西轅門,東門懸「德配天地」,西門懸「道冠古今」匾額。每柱頂端蹲踞着的神獸形象怪異,形成了吉林文廟獨有的特點。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廟

吉林文廟是東北文脈之始,文脈之源,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這裡記錄了孔子生平事迹展覽、聖迹石刻圖陳列。在廟内東南角碑林,收藏着34方清末民初具有曆史價值的碑刻。

如果有幸在落雪的冬日裡走進吉林文廟,紅牆黃瓦在白茫茫的天地間格外耀眼,雖處于鬧市,卻獨守一方甯靜。推開院門,仿佛踏進曆史長廊,每一景、每一物無不吸引着人們靜靜思、細細品。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廟

編輯:洛川

校對:梁優

音頻制作:劉星達

圖檔:李俠

資料核實、校正:震宇

吉林廣播電視台 丨 吉林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