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庙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庙

文字 | 李侠

讲述 | 于昕

【 敬 请 收 听 】

Today's Story

吉林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古迹众多的地方,而这些文化古迹,更值得我们去探寻。2022年「纸上吉林」第一站,让我们一起寻觅历史足迹,了解吉林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中国文圣孔子的圣地。然而在清王朝,想要在东北修建一座文庙,却是相当不容易。据《吉林通志卷》记载,雍正二年(1721年)朝廷官员曾上奏皇帝,请求在吉林建文庙,遭到雍正皇帝的反对。

皇上认为:「我满洲人等,因居汉地,不得已与本习(武备)日以相远,惟赖乌拉(吉林)宁古塔等处兵丁,不改易满洲本习耳。」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一直视吉林为战略要地,对这里实行封禁政策,并强调「重武抑文」。由此可见,当时的清王朝对吉林是反对建庙兴学的。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庙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满汉文化不断地交融。公元1736年,清乾隆皇帝继位。作为相对开明的皇帝,乾隆清楚,要想强大清统治地位,必须促进「满汉一家」的文化融合。所以,乾隆皇帝一纸诏令,钦命在东北修建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吉林文庙开始了他数百年的兴衰故事。

永吉州文庙选址吉林城内东南隅,是吉林修建的第一座文庙,也是吉林文庙的前身,于公元1742年落成。永吉州文庙建成后,兴办学校之风日盛,为满汉子弟读书求仕铺设了通道,使得儒家文化也得以在吉林传播。公元1790年,吉林城又遇火情,在这场大火中,吉林学府、永吉州文庙全部焚毁,后期对其进行修复。

1906年,光绪皇帝将祭孔与祭天、祭地、祭祖同为最高祭祀。第二年,首任吉林巡抚朱家宝认为原有的文庙简陋,不足崇礼,聘江苏训导管尚莹去关内考察文庙,决定在东莱门外扩建新庙,也就是今日的「吉林文庙」。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庙

1909年,全新的吉林文庙占地16354平方米,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四周红墙高达3米,三进院落,内有64间殿堂。其中大成殿拥有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采用罕见的黄琉璃瓦覆顶。正面重檐间高悬「大成殿」牌匾,顶部正面为九龙,背面为九凤,九踩斗拱错落有致。门内东置晨钟,西置暮鼓。门前立有同治十年修庙记事碑,两侧为「金声」、「玉振」边门。

殿内孔子、十二哲人等塑像表情端庄,神态温恭,塑像上方悬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御书匾额。殿内陈列425件祭器、乐器,东西山墙上分别绘有长13米、宽7米的巨幅壁画「水龙图」、「火龙图」,别具一格。文庙正门两侧是东西辕门,东门悬「德配天地」,西门悬「道冠古今」匾额。每柱顶端蹲踞着的神兽形象怪异,形成了吉林文庙独有的特点。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庙

吉林文庙是东北文脉之始,文脉之源,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这里记录了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在庙内东南角碑林,收藏着34方清末民初具有历史价值的碑刻。

如果有幸在落雪的冬日里走进吉林文庙,红墙黄瓦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格外耀眼,虽处于闹市,却独守一方宁静。推开院门,仿佛踏进历史长廊,每一景、每一物无不吸引着人们静静思、细细品。

周末故事|浴火重生的吉林文庙

编辑:洛川

校对:梁优

音频制作:刘星达

图片:李侠

资料核实、校正:震宇

吉林广播电视台 丨 吉林大喇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