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晚清時期,随着清王朝綜合國力的衰弱,國内的叛亂層出不窮。

在南方,由洪秀全、石達開等人上司的太平軍日益壯大,清軍完全不是對手;在北方,清廷清剿撚軍,不料卻越剿越多,到最後撚軍甚至擴充到了二十多萬。曾經戰鬥力極強的八旗軍,如今已經成為了清政府的累贅。無奈之下,朝廷隻好将希望寄托在地方武裝上。

清政府花費重金來打造湘軍、淮軍和蒙古軍,這才堪堪維持住了統治。而其中統領蒙古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蒙古将軍僧格林沁。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僧格林沁出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他身上雖然有着成吉思汗的血脈,但家境早就衰敗不堪了。幼年的僧格林沁經常缺吃少穿,連生存都成了問題。無奈之下,他和父親隻好為當地的富人放牧,以此來維持生計。後來,他被蒙古草原的劄薩克郡王收養,這才獲得了讀書的機會。

按血緣關系來論,劄薩克郡王的王妃是道光帝的親姐姐。而過繼給劄薩克郡王的僧格林沁,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道光帝的外甥。憑借着這層關系,僧格林沁深得道光帝和鹹豐帝的寵信。他自幼在草原長大,彎弓射箭乃是家常便飯。鹹豐帝見僧格林沁有着一身蠻力,于是,便令他統領侍衛,守護自己的安全。

太平天國興起後,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便攻克了南京,和清王朝隔江而治。看着不堪一擊的八旗軍,太平軍的大将林鳳詳等人決定乘勝追擊,徹底統一全國。鹹豐三年(1853年),林鳳詳和李開芳等人率領太平軍北伐,很快便攻到了商丘一帶。敗報不斷地傳來,鹹豐帝如坐針氈。

之後,他将能夠動用的八旗軍全部派往前線,想要擋住太平軍。但是,在京城駐紮的八旗軍實力更弱。過慣了太平日子的他們,有的甚至連弓箭都拉不開了。面對如狼似虎的林鳳祥,八旗軍死的死,降的降。不久之後,臨洺關、滄州相繼陷落,林鳳詳兵鋒直指天津。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天津和北京緊密相連,天津一旦有失,京城就會直接暴露在太平軍面前。此等危機時刻,鹹豐帝不動用自己的侍衛也不行了。之後,鹹豐喚來僧格林沁,然後将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寶刀賜予他,令他率軍抵禦太平軍。僧格林沁知道這柄寶刀的重要,從接過刀的那一刻起他就立誓要為鹹豐帝流盡最後一滴血。

僧格林沁的蒙古軍殺入戰場後,八旗兵的壓力一下子小了很多。林鳳祥率領太平軍沖鋒了幾次,但始終都無法攻入天津。與此同時,由于林鳳祥的戰線拉的過長,局勢慢慢地對太平軍不利起來。幾個月後,林鳳祥見占不到什麼便宜,于是就率軍後撤。

鹹豐帝派僧格林沁出戰,本是死馬當活馬醫之舉,不料卻收得了奇效。從此之後,他便放心地讓僧格林沁掌兵。通過幾次與林鳳祥的激戰,僧格林沁漸漸熟悉了太平軍的作戰特點。鹹豐五年(1855年),他看準時機,兵分四路圍剿太平軍。這一戰,僧格林沁直接俘虜了太平軍的主帥林鳳祥。

看到主帥被俘,其餘的太平軍完全喪失了鬥志,隻能任憑蒙古兵和八旗兵宰割。清軍越戰越猛,收複了很多失地。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林鳳祥在太平天國官至副丞相,是和洪秀全一起拼殺出來的元老級人物。鹹豐帝特意命人将他押往京城,然後,淩遲處死,以儆效尤。有感于僧格林沁的功績,鹹豐帝連下數旨,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且可世襲罔替。自此,僧格林沁便有了“僧王”的稱号。

大臣們在歡祝勝利的時候,經常說“南曾北僧”。其中,“南曾”指的是在南方訓練湘軍的曾國藩,“北僧”自然就是功勳卓著的僧格林沁了。可惜,僧格林沁在功成名就之後,就變得越來越自傲。鹹豐十年(1860年),英國和法國聯合起來向清王朝發動了攻擊。憑借着一百多艘裝備精良的軍艦,聯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從北塘一帶進入了天津。沒過多久,大沽失陷,英法聯軍占領了天津全境。

面對咄咄逼人的侵略者,鹹豐帝先派人前去議和,議和不成後又令僧格林沁率軍阻擊。英國和法國雖然總人數不多,但士兵們都攜帶着槍炮。當時,清軍大多還用着大刀長矛,根本無法和英法聯軍正面對抗。但是,僧格林沁殺了幾個英國兵後,滿不在乎地對部下說道:“蠻夷軍艦上的大炮雖然殺傷力大,但他們登上岸後就不能攜帶大炮了。我率領你們沖散他們的陣勢,定能擋住他們的進攻。”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但是,還沒等僧格林沁來到敵軍的面前,英法聯軍手中的步槍就開火了。蒙古軍雖然個個悍勇,可畢竟是血肉之軀,實在扛不住敵軍的子彈。最終,僧格林沁率領殘兵狼狽逃竄,将北京城拱手讓給了英法聯軍。打跑了僧格林沁之後,英法聯軍再無顧忌。他們很快便攻下了北京城,然後,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圓明園。京城失陷,圓明園被毀,鹹豐帝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恥辱。

大怒之下,他下旨将僧格林沁的王爵革去,以示懲戒。自從領兵以來,僧格林沁從未有過如此的落敗。他不斷地尋找機會證明自己,想要一雪前恥。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了南京城,滅亡了太平天國,風頭一時無兩。慈禧太後非常高興,她重賞了曾國藩,然後,令他率軍北上,幫僧格林沁清剿撚軍。有人來幫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僧格林沁驕傲自大的老毛病又犯了。

在他看來,自己才是剿撚的主力。曾國藩這次來,說不定就要搶了自己的功勞。而且,僧格林沁一直輕視漢人,一點也不想讓曾國藩插手自己的事。他雖然無法阻止慈禧太後的指令,但可以将曾國藩的軍隊甩的遠遠的,一點功勞也不給曾國藩。于是,還沒等曾國藩來到戰場,僧格林沁就和撚軍展開了激戰。蒙古軍稍微占了點優勢,僧格林沁就對撚軍窮追不舍,急着把對方全部消滅掉。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之後,為了加快行軍速度,他令将士們把大部分的糧草辎重丢下,每人隻帶少量的軍糧。後來,他擔心大部隊會拖累自己,索性就隻帶幾千精兵沖在最前。撚軍見始終無法擺脫僧格林沁,于是,狠下心來,在前方設下了埋伏,想要和僧格林沁來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僧格林沁急于立功,沒多考慮,一下子就被大批撚軍包圍了。

看着數倍于自己的敵軍,僧格林沁本想堅守待援,但所帶的糧食很少,沒過幾天便吃完了。更為糟糕的是,由于,僧格林沁沖的太快,主力部隊在短時間内很難到來。無奈之下,他隻好拼死突圍。撚軍和僧格林沁交戰多年,對他的面貌很是熟悉。他剛剛沖出了一道包圍圈,就引起了撚軍的注意。很快,比原來更多的撚軍包圍了他。

僧格林沁以一當百,斬殺了無數撚軍,但攻擊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隻能且戰且逃。當逃到吳家店附近的時候,僧格林沁不慎受傷,從戰馬上跌了下來。撚軍小将張皮绠看準時機,手持大刀向僧格林沁砍去。此時的僧格林沁已是強弩之末,隻能任憑張皮绠處置。就這樣,年僅十六歲的張皮绠斬殺了威風凜凜的僧王。

大清國最後的将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将殺了

僧王被殺後,同治帝和慈禧太後為他建了很多祠堂,還親自去祭奠他,賜予他“忠”的谥号。也許,僧格林沁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但在清朝統治者的心中,他是當之無愧的忠臣。

參考資料:

【《清史稿》、《僧格林沁傳奇: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