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第一個起義的國民黨将領,受到蔣介石長期排擠,後成為副省長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衆所周知,解放戰争後期,不少國民黨的進階将領,看清了形勢,紛紛放下武器,投靠了我軍。對于起義以及加入我軍的這些将領們,我軍秉承着公正、鼓勵和包容的态度,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待遇。比如陳明仁、董其武,起義後,不但保留了他們軍隊的編制,還官複原職,擔任兵團司令,讓他們再次領兵打仗,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九五五年還被授予上将軍銜,在我軍中待遇非常高。

解放戰争第一個起義的國民黨将領,受到蔣介石長期排擠,後成為副省長

相對于戰略層面的意義,第一位起義的國民黨進階将領高樹勳,他的起義對于今後我軍策反國民黨進階将領的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絲毫不比陳明仁、董其武等人重要性低。他的臨陣倒戈也直接決定了平漢戰役最終勝利的結果。那麼,被稱為國民黨起義第一人的高樹勳,建國後又擔任了什麼樣重要的職務呢?

高樹勳在解放戰争開始能夠第1個站出來起義,是有一定的曆史淵源的。

高樹勳,曾經是馮玉祥部下的兵,後來通過努力晉升為了西北軍的進階将領。1930年,馮玉祥和蔣介石大戰,西北軍落敗,部隊被蔣介石瓦解收編,擔任馮玉祥旗下27師師長的高樹勳成為了蔣介石旗下的将領。

西北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是以旗下的将領很不受待見。收編後蔣介石立馬調高樹勳的27師,去江西圍剿紅軍。打赢了蔣介石得利,打不赢的話可以間接的削弱西北軍的實力,這也是老蔣的用意,高樹勳自然懂。

解放戰争第一個起義的國民黨将領,受到蔣介石長期排擠,後成為副省長

西北軍

不過讓高樹勳萬萬沒想到的是,27師全體官兵,最後被我軍策反,全都起義了,這讓高樹勳非常震驚。這也是高樹勳第1次知道紅軍的力量有多大,這次失利,他怕蔣介石追究責任,無奈之下逃到了天津租界躲避。

1933年馮玉祥在張家口建立抗日同盟軍,高樹勳知道之後立馬又加入了馮玉祥的麾下,在同盟軍中,他開始結識到了我軍的一些統戰人員,開始對革命形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雖然同盟軍最後失敗了,但是也為高樹勳開啟了一道正确的革命之門。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時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任命高樹勳為河北保安處副處長,負責訓練各縣保安隊。經過1933年的長城抗戰,蔣介石和日本人簽訂了停戰協定,同時中央軍退出華北地區。

而西北軍在華北地區經過幾年的時間發展,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實力,宋哲元也暗地裡建立了一個“小朝廷”。當時蔣介石想插手都無能為力,而宋哲元出身軍閥,占地稱王的思想還是比較嚴重的。

解放戰争第一個起義的國民黨将領,受到蔣介石長期排擠,後成為副省長

宋哲元

也是以華北地區,雖然明面上歸蔣介石上司,而實際根本上司不了,而宋哲元為了不被蔣介石吞并,讓多方勢力在華北并存,其中包括我軍以及日軍。當時我軍朱瑞将軍在保定做統戰工作,與高樹勳接觸比較頻繁。

後來彭老總又到保定與宋哲元會談,接待的也是高樹勳,這讓高樹勳更進一步了解到了我軍,後來日軍打破華北勢力的平衡,率先動武。更加促進了我軍與西北軍的聯絡。

當時,高樹勳還邀請了八路軍的一些将領,到自己的部隊,負責組織各縣保安隊進行抗日活動。抗戰爆發後,在八路軍的幫助下,高樹勳的部隊實力大增,擴充了9個團。但是宋哲元的舊部,很多思想方面不是非常進步,向蔣介石告密,說高樹勳與我軍走得太近。

蔣介石聽信,将他調任新八軍軍長,劃到石友三的第39集團軍,石友三是著名的倒戈将軍,曾經還反過蔣介石,後來他投敵的行為公開化,高樹勳不願同流合污,于是策劃暗殺了石友三,自己當了第39集團軍總司令。

不過,位高權重也不是什麼好事,高樹勳也開始飄了,開始對國軍産生幻想,思想也開始傾向國民黨。但他畢竟是雜牌軍,蔣介石根本沒想扶持他,後來石友三原部下69軍軍長被湯恩伯收買,脫離了39集團軍,蔣介石又派了嫡系擔任新8軍軍長,這下高樹勳才恍然大悟,開始有了投奔我軍的想法。

高樹勳當第八軍軍長時,我軍曾有幾個團長一度失去了與組織聯系。其中包括王定南、吳景略等人,王定南1944年,被國軍扣押,後被醒悟的高樹勳救下,1945年5月,擔任了高樹勳部第11戰區總部參議,而吳景略此時是高樹勳的機要秘書,他們兩人主要任務就是策反高樹勳起義。

通過王定南等人,高樹勳與八路軍進過了秘密聯絡,進過多次商談,使得高樹勳更加了解八路軍的政策。并寫了一封信,通過王定南交給劉鄧兩位首長,劉鄧看後覺得高樹勳有争取的可能,機會非常大。

當時,高樹勳受國軍排擠與猜疑,他深知隻有靠近八路軍才能生存下去。解放戰争初期,我軍與國民黨力量懸殊,這也為我軍在國民黨内部争取受排擠的将領,開辟新的戰線确定了方向,意義重大。

而當時蔣介石也是自作聰明,派了三個軍分别是高樹勳旗下新8軍、馬法五的40軍、魯崇義的30軍一共45000人來攻打我晉冀魯豫解放區。這三個軍都是雜牌軍,即便全報帳了,蔣介石也不心疼,我軍得知後,主席訓示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擊這三軍北進,掩護東北軍。

剛好高樹勳想起義,在劉鄧的策劃下,時任第11戰區副司令兼第八軍軍長的高樹勳率領8萬人提前起義,并配合我軍取得了平漢戰役的勝利。另外2軍在陳錫聯的第三縱隊猛攻下,2天時間全軍覆沒。起義後,高部被改編為民主建國軍,高樹勳擔任總司令。

鄧總後來回顧此戰時說:“他功勞很大,當時沒他起義,敵人雖不會勝利,但也不至于敗得那麼幹脆,退走的能力還是有的,他一起義,其他兩軍就被消滅,隻跑了三千人。”

建國後,高樹勳當選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委員、并長期擔任河北省副省長,還被授予了一級解放軍勳章,1955年因他已經離開部隊,是以沒能獲得授銜,但憑他的功勞和起義的影響力,若還留在軍中,至少也是中将以上軍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