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每次上朝時,是如何面對各地方言轟炸的?

朝堂之上皇帝正襟危坐,朝堂之下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臣。皇帝一聲:“啟奏!”,如果下面方言聲一片,且不論這些方言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些方言讓皇帝頭大是一定的。曆史上有關于這方面的記載。1728年,雍正帝在召見閩廣一帶的官員時,因為聽不懂,非常生氣。他曾經說每當和大臣聊政事時,閩廣官員的那些話根本就聽不懂。如果把這樣的官員安排到外省去工作,下達指令能說清嗎?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每次上朝時,是如何面對各地方言轟炸的?

雍正就想了個主意——開辦“官話教育訓練學校”,他讓福建、廣東兩省督撫重金懸賞會說“官話”的人,在各省教語言,推廣基于北京音的官話,建立“正音書院”(糾正讀音)。另外,對科考人員例如:童生、秀才、舉人們,規定8年内學不好官話,免考!這是要和官位前途挂鈎,是以雍正一聲令下,全國紛紛學習,普通百姓閑暇之餘,也都在效仿學習“國語”。最終1909年(宣統元年)以北京話為基礎确立國語标準音,并且繼承到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成為民族共同語。那麼之前的皇帝是怎樣應對語言不通的呢?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每次上朝時,是如何面對各地方言轟炸的?

作為一國之君,說的話就是聖旨,一般情況下皇帝用不着直接與大臣們交流,上朝的時候,有本奏本,大臣們的意見都是經過下面人轉達上去的,是以這個轉呈奏折的人就相當于翻譯,他應該精通各地的方言。而通常這個人就相當于國師,或者丞相級别的大臣。算是皇帝最倚重的人。是以皇帝絕不會面臨語言不通的尴尬局面。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每次上朝時,是如何面對各地方言轟炸的?

再說了一般大臣們有什麼事情,一般都是通過書面方式遞奏折上奏皇帝的,是以正常情況下,大臣們是很少與皇帝面對面的交流。另外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的。時間久了就是學也學會了,是以一般情況下朝臣們在一起時間久了,也就互相取長補短,久而久之基本上也就與皇帝的語言達成一緻啦!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每次上朝時,是如何面對各地方言轟炸的?

比如,明末的袁崇煥是廣東人,口音應該很重,崇祯皇帝曾經說過一句:“守遼非蠻子不可”,他把袁崇煥稱為蠻子,說明已經注意到袁崇煥的口音。但在平台召對的時候,二人的交流比較深入,也沒有什麼障礙。這其中,其實是雙方都很注意調整的結果,聽的人用心聽,說的人盡量向書面的發音靠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