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皇帝正襟危坐,朝堂之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臣。皇帝一声:“启奏!”,如果下面方言声一片,且不论这些方言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些方言让皇帝头大是一定的。历史上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1728年,雍正帝在召见闽广一带的官员时,因为听不懂,非常生气。他曾经说每当和大臣聊政事时,闽广官员的那些话根本就听不懂。如果把这样的官员安排到外省去工作,下达命令能说清吗?

雍正就想了个主意——开办“官话培训学校”,他让福建、广东两省督抚重金悬赏会说“官话”的人,在各省教语言,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建立“正音书院”(纠正读音)。另外,对科考人员例如:童生、秀才、举人们,规定8年内学不好官话,免考!这是要和官位前途挂钩,所以雍正一声令下,全国纷纷学习,普通百姓闲暇之余,也都在效仿学习“普通话”。最终1909年(宣统元年)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标准音,并且继承到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成为民族共同语。那么之前的皇帝是怎样应对语言不通的呢?
作为一国之君,说的话就是圣旨,一般情况下皇帝用不着直接与大臣们交流,上朝的时候,有本奏本,大臣们的意见都是经过下面人转达上去的,所以这个转呈奏折的人就相当于翻译,他应该精通各地的方言。而通常这个人就相当于国师,或者丞相级别的大臣。算是皇帝最倚重的人。所以皇帝绝不会面临语言不通的尴尬局面。
再说了一般大臣们有什么事情,一般都是通过书面方式递奏折上奏皇帝的,所以正常情况下,大臣们是很少与皇帝面对面的交流。另外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的。时间久了就是学也学会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朝臣们在一起时间久了,也就互相取长补短,久而久之基本上也就与皇帝的语言达成一致啦!
比如,明末的袁崇焕是广东人,口音应该很重,崇祯皇帝曾经说过一句:“守辽非蛮子不可”,他把袁崇焕称为蛮子,说明已经注意到袁崇焕的口音。但在平台召对的时候,二人的交流比较深入,也没有什么障碍。这其中,其实是双方都很注意调整的结果,听的人用心听,说的人尽量向书面的发音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