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深秋的一個清晨,北京城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比往常格外暖和。
清王朝清廷裡,兩位兩宮太後(順治帝皇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剛吃完早飯,在養心殿裡悠然散步、絮絮叨叨、說說笑笑。邊關3000裡加急緊急軍情傳至宮内,領銜的議政王怡親王看完奏章後,思索再三,不敢決斷,命宮中小太監将此奏章速速呈奏兩宮太後。小太監戰戰兢兢上呈奏報,兩宮看過書信頓時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好一陣子才緩過神來,吃驚的言道:“我大清170萬新疆疆土,丢了……”

此時,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八國聯軍剛剛入侵北京,滿清八旗子弟算是真正見識了外來文明科技進步、洋槍洋炮的厲害,30餘萬大清士兵竟然敗給了一支由三千人組成的全副現代裝備的西洋武裝隊伍。但當下俄國人竟趁大清海防戰事緊張,外有洋人武裝恐吓的危機時刻,迅速出兵占領包括伊犁在内的新疆大部領土,真實可恨。但自朝廷與英法聯軍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之後,大量白花花的銀子都賠償給了英法兩國,如今就算隻有加強海防所需要的花費,就足夠清廷頭疼了,此時俄國人趁人之危當如何抽出手來,加強疆防。至此一場事關中國此後百年版圖完整的疆防海防争執自此在清王朝裡上演。
主張加強海防的人員主要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湘軍為主,他們認為,大清自建國以來,到今日慘敗,所有的威脅都是自海上而來,荒廢海防是國家衰敗的最重要原因。在目前内憂外患之際,朝廷無更多銀子兩面加強疆防海防,他們主張國家應放棄不毛之地的新疆領土,暫讓俄國人占領。當務之急是把所有資源調配到海防一邊,如此海防可固,大清可後來居上,在海上與四夷一戰,拒敵于東南之外,保國家安定。如兩面同防,則最終是一面也沒有顧上,禍及朝廷、禍及社稷,包括慈禧太後等衆多朝廷大員,均認為李鴻章所奏符合時局。
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知道李鴻章的建議後,半響站不起來,此時他已是65歲的老人了。由于多年征戰沙場,剿滅長毛、平定陝甘的戎馬生涯,身體已不如年輕,落下病根。但左宗棠心裡卻一直關注新疆局勢,對新疆情況洞若觀火。針對李鴻章的建議,他連夜上奏朝廷,指出重海防輕疆防的危害,認為如新疆不保、則陝甘、蒙古大部再無屏障,陝甘、蒙古危機,則京師危機。同時國家領土,同等重要,不是買賣,當寸土不讓,隻有以戰求和,才能赢得主動。否則,今天俄國人侵我新疆,明天必定還要侵占蒙古,後天則必定侵占東北,如此,什麼時候也無法滿足他們。
左宗棠主張疆防海防并重,鼓勵朝廷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保大清疆土完整。是以已是暮年的左宗棠請命親自出征,立下軍令狀表明必定不負衆望,前方縱有萬難,他也想盡辦法,保國家疆土不失一寸。左宗棠的主張很快得到朝廷采納,朝廷也責令他處置新疆全權事務,并從全國調撥400萬兩白銀支援戰争。但千裡迢迢,這點銀兩對于大軍遠赴萬裡之外作戰,仍然是杯水車薪,為了解決戰争資金不足,一向痛恨洋人的左宗棠這次主動與英法交涉,借款1000萬兩白銀,才算解決了一項大問題。按計劃左宗棠收複新疆即便進軍順利,也要5年左右的時間,方能克服全境。但因他用軍排程有房,隻用了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就收複新疆大部,隻有伊犁地方由俄國親兵把守,因涉及政治、外交、軍事諸多因素,這裡沒有迅速全克。
此時,俄國人仍然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外交上要挾清王朝割地賠款,清朝也派員前往俄國談判,盡量争取權益。為了促成談判,争取更多利益,左宗棠一面部署隊伍分三支人馬,向伊犁進軍,絕不畏戰。一面讓軍中為他打造一口棺材,由随行大軍一路擡行,棺上寫着八個鬥大黑字:“不複新疆誓不還師!”。這一年又在新疆征戰了3年的左宗棠,已是70歲滿頭白發的老人了。左宗棠決心收複新疆的事迹傳到京中,一向心狠手辣、性格好強的慈禧太後也愕然落淚,被左宗棠的忠君愛國、不畏生死、寸土必争的誓死報國之心感動,言道:“大清朝能有如此愛國良将,何愁不能克複新疆全境”。又過了不久俄國人也聽說左宗棠此次出征是抱着必死之心,相比于即便再挑起戰争也不見得就有勝算,他們更願意不起刀兵,在談判桌上獲得利益更為實際。左右權衡之後,一直僵持難以談判下去的中俄談判加速推進,雙方和談很快達成結果,清朝賠償俄國200萬兩白銀,作為俄國替清朝鎮守伊犁大部的軍事開支,俄國軍隊資源退出伊犁全境,新疆得以全境光複。左宗棠70歲擡棺出關,不複新疆誓不還的愛國熱情,也是以得到後世稱頌,其精神成為民族愛國精神的重要源泉。
【作者 陳善豔丨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否則一律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