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記載:嘉慶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舉行内禅,上侍高宗遍禮于堂子、奉先殿、壽皇殿。高宗禦太和殿,授玺。上即位,尊高宗為太上皇帝,訓政。
嘉慶接班乾隆,為帝勤勤懇懇卻無見效
作為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颙琰可謂幸運,在乾隆活到了85歲時,皇子僅剩下5位,選無可選。而嘉慶雖然無絕對優勢,但也沒有明顯的缺點,是以最終被指定為接班人,并提前禅位于他。

在嘉慶接班後,他對太上皇是恭恭敬敬,一直到乾隆去世後,嘉慶還是清晨天不亮就起床理政,他以身作則,勵精圖治。
但是,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嘉慶帝雖然一生勤勤懇懇,并且大力的提倡清廉節儉,但是帝國的危局非但沒能緩解,反而使得國勢呈現日益下滑之勢。
原因無他,嘉慶帝空有雍正帝的勤奮以及熱情,但卻沒有其祖父的大智慧,啊施政過于重視小節、“花架子”,而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改革事業,卻往往束手無策,由此導緻積弊更多。
“平庸”二字,是嘉慶的性格特點
在清軍入關之後,國家便漸漸安定下來。在順治死後,從康熙、雍正到乾隆,這三代皇帝,勵精圖治,經史家渲染,這段時間被稱為“康乾盛世”。但等到嘉慶登基時,清朝已經不是所謂的盛世了。
當時,苗疆叛亂初定,白蓮教猖獗,災民遍野,而國庫空虛,這讓嘉慶皇帝十分頭疼。雖然清朝從嘉慶身上開始落敗,但其責任實際上并不能都歸咎于嘉慶一人。
嘉慶帝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而又缺乏革新精神,是既沒有理政才能,而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帝的主要性格特點。
然而,在他平庸的日子裡,卻成遭遇過兩次波瀾——刺殺。
路遇刺客刺殺,百名侍衛圍觀卻不救駕
一次,嘉慶從圓明園回宮,禦駕必須經過神武門。在從神武門到順貞門的路上,突然從路旁的耳房内,奔出了兩人,皆手持短刀,他們直接向禦辇刺去。嘉慶帝頓時吓得驚慌失措。
據《清史稿·仁宗本紀》記載:“八年……閏二月戊寅,上還駐圓明園。乙酉,還宮,入順貞門,奸人陳德突出犯駕。
在神武門以及順貞門兩門,都有大量的站崗的護衛,這種刺殺,看起來是非常的不合理的。而正是這種“不合理”,讓所有人都驚慌萬分,兩門的侍衛雖然平日裡戒備森嚴,但也是頭一次遇見刺殺皇帝,竟然都沒有及時去救援。而禦辇旁邊的太監們,更是膽小如鼠。
在刺客行刺當日,嘉慶身邊的侍衛,不下一百人。但刺客沖到聖駕前時,隻有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驸親王拉旺多爾濟、禦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珠爾杭阿、紮克塔爾以及桑吉斯塔爾這六人作出了反應,其他百名侍衛皆充當了看客。
此關鍵時刻,綿恩用身體擋住了刺刀,而拉旺多爾濟則縱身撲倒兇手,掙紮半天,侍衛們才制伏了一名兇手,另外一名兇手則是逃跑。最後,嘉慶皇帝毫發無損,是綿恩被捅一刀倒地不起,另外的拉旺多爾濟受重傷。而剩下的一百來号人,全在旁邊看戲。
對此,嘉慶非常的生氣,怒道:“百餘袖手旁觀者,豈無朕之至親,豈非世受國恩之臣仆乎?見此等事,尚如此漠不關心,安望其平日盡心國事耶?朕之所深懼者,在此而不在彼。諸臣具有天良,自問于心,能無愧乎?”
兇手被抓竟然廚師,刺殺理由簡直荒唐
在兇手被抓後,嘉慶令刑部會同軍機大臣聯合審案,兇手招供說:他名叫陳德,逃跑的人是他的兒子。
陳德,祖籍是河南泰縣,他因刀功了得,而得以成為了清朝内務府廚師。隻是,後來不知為何卻被開除。按理說,作為原内務府的禦廚,陳德靠着這個履曆,并不難找到一份待遇比較好的工作。
但是,陳德卻在離開内務府之後不找工作,一直在各處亂逛,最後竟成了無業遊民。
之後,他的妻子也因病去世。陳德要供養80歲的老母,又要養兩個兒子,生活壓力窘迫。再加上他又欠了一屁股的債,無力償還,于是和大兒子商量,打算舉家自殺。
但是,父子二人又覺得這樣死去太過窩囊,于是決定幹一件大事,那就是刺殺皇帝。如果刺殺成功的話,那麼父子二人便驚天動地。而如果刺殺不成被亂刀砍死,那也算死的轟轟烈烈。
這一生也算是沒白活了,還給後世留了個名。
陳德的兒子後來也被捕,經過連續1個月的審訊之後,這父子倆一口咬死這個供詞。
當時,拉旺多爾濟認為:陳德他們的供詞,應該是事先都想好的,其背後一定有人指使,要不然皇宮戒備森嚴,他想做到如此,絕對是沒有可能的,并且他的理由也是非常的荒唐。
嘉慶處死父子三人,感歎自己失德
懷疑他們背後有人支撐的這番言論,搞得朝中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嗯呀擔心,嘉慶皇帝會以此來打擊異己。
但是,沒想到嘉慶卻說:“滿朝的大臣,都是朕的至親骨肉,朕不忍心妄加猜測。既然陳德弑君有罪,那就誅殺陳德全家,不株連任何人。”
這樣,大臣們的危機才被解除,後來陳德以及兩個兒子被殺,而陳德的老母年邁,嘉慶不忍殺之,便決定将她釋放。
據《清史稿》記載:己醜,诏曰:‘陳德之事,視如猘犬,不必窮鞫。所慚懼者,德化未昭,始有此警予之事耳。即按律定拟。’是日,陳德及其二子伏誅。……庚寅,嚴申門禁。”
而嘉慶也是以而成了近代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被曆史記載被廚子刺殺的皇帝。
最後,嘉慶說:“朕所慚懼者,風化不行,必有失德,始有此警予之事。當謹身修德,勤政愛民,自省己咎耳。”
嘉慶被人行刺,他覺得這可能是因為自己失德,上天給予他的一個警告,于是他深刻檢討自己的過錯。
然而,即便他檢討了過錯,但仍然逃不過被刺殺的命運。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嘉慶恰好不在躲過一劫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起義。一部分教衆到了京城,并煽動了數百名下層百姓,準備進攻紫禁城,改朝換代。
最後,天理教首領林清在入教太監劉進亨等人的引導下,率200餘人潛入北京刺殺皇帝。他們有的甚至沖入了養心門,一度将要得手。
而此時,嘉慶皇帝卻恰好不在紫禁城,這才逃過一劫。随後,火器營聞訊趕來,才将這夥天理教鎮壓住。
堂堂大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居然就這樣被叛亂份子闖進來了。這樣的事情,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而在這場變故中,不僅有太監做内應,甚至豫親王裕豐所統領的官軍中,也有很多人臨場倒戈,由此可見嘉慶是如何的不得人心。
對此,嘉慶皇帝下了一封罪己诏,稱這件事情是,“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兩次刺殺心中不安,一代皇帝竟突然暴斃而亡
這兩次的刺殺案件,讓嘉慶帝開始否定自己,他對治理國家産生了恐懼。嘉慶25年,在前往避暑山莊的路上,嘉慶帝突然暴斃。
在《清仁宗實錄》中這樣記載:“此次跸圖,偶感暍暑。”
這證明了嘉慶當初是中暑了,可能是由于年事已高,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暴亡。
小結
總體而言,嘉慶皇帝的生活還算是四平八穩的。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卻出現了許多了許多小插曲。而民間,往往對于帝王生活充滿了好奇。
像嘉慶皇帝如此“豐富多彩”的生活,自然是引起了民間不少人的關注,人們感歎嘉慶作為一位帝王,竟然屢屢被行刺,并且最後死的如此之窩囊,實在是太悲劇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清仁宗實錄》、《清史稿·仁宗本紀》、《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