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亞歐大陸及北非地區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文明活躍區域,其中位于北緯30°附近的大河流域很早就誕生了文明的蹤迹,并逐漸形成了愛琴海文明、兩河-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華夏文明四個文明中心。然而在很長一段歲月裡,人類文明被周圍的遊牧族群包圍着,就像世界版圖上的一個個孤島,在數千年的歲月也僅僅外延了一小部分區域,直至軸心時代的來臨。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所謂“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著作《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書中,用來概括從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之間亞歐大陸各個文明幾乎同時湧現出衆多偉大思想家的曆史階段。諸如華夏文明的孔子、老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古印度的釋迦牟尼等等,均誕生于這段時期。這些不分地域、類别的思想巨擘們共同締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思想高峰,曆經時空輪蝕、彌久愈濃,進而左右了後世人類的整體精神曆程。那麼軸心時代的文明古國們是如何擺脫文明孤島狀态,并産生文化外溢效應,進而推動了整個人類曆史前進的呢?

※困境:文明核心區的富庶與争霸?※

經曆了數千年的農耕或海洋商貿發展之後,從愛琴海沿岸到華夏大地、從尼羅河三角洲到恒河谷地,一系列以城邦定居形态為特征的文明體系趨于完備。為了争奪富庶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亞北非地區先後出現了赫梯(小亞細亞東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巴比倫(兩河中下遊流域)、亞述(亞美尼亞高原南側山麓)、米底(伊朗高原西北部)以及波斯(伊朗高原西南部)等衆多強邦,其中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分别于公元前8世紀和公元前6世紀統一了這片區域。然而由于西亞北非地區并沒有一處占據壓倒性優勢的地緣闆塊,是以無論是亞述還是波斯的帝國疆域内都面臨長期不穩定的狀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進一步的對外擴張。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建立了波斯帝國,在随後的半個世紀裡,波斯相繼攻滅米底、埃蘭、呂底亞、新巴比倫、埃及和色雷斯,于大流士一世時期達到了鼎盛,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自诩為“萬王之王”的波斯君主顯然難以容忍毗鄰的希臘半島遊離于帝國秩序之外,更罔論雅典希臘本土城邦還曾策動并出兵支援小亞細亞西側的愛奧尼亞叛亂。為了征服希臘城邦,波斯帝國前後發起三次遠征(前492年、前490年、前480年),皆遭失敗。波斯的失敗源于補給線過長、内部不穩和海軍力量薄弱等因素,不得不退居幕後參與希臘城邦間的内部争霸。随後雅典、斯巴達、底比斯和科林斯等希臘強邦之間圍繞各自利益先後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争(前431-前404)和科林斯戰争(前395-前387),嚴重損耗了希臘城邦的整體實力。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恰在波希戰争到伯羅奔尼撒戰争期間,華夏文明也逐漸從春秋時期步入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就如同科林斯戰争以後的希臘城邦中由底比斯一家獨大一樣,戰國初期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後一躍成為中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由吳起率領的魏武卒幾乎所向披靡。然而位于中原腹地的魏國,一旦向外擴張,勢必引起周邊各國的反彈。後來齊國通過齊威王鄒忌改革強大起來,并任命孫兵統領齊軍在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中擊敗了魏武卒,從此魏國一蹶不振。

※樞紐:文明邊緣區的崛起?※

馬陵之戰(前341)後,魏國由強轉弱,逐漸喪失了霸主地位。三年之後,即前338年,底比斯和雅典的聯軍在喀羅尼亞大戰中慘敗于馬其頓,從此開啟了馬其頓稱霸希臘的程序。馬其頓的強盛始于腓力二世即位後采取的一系列經濟、軍事和政治領域的改革政策,此後汲取于波斯騎兵和底比斯重步兵的馬其頓方陣(長矛輕步兵配合側翼重甲騎兵)一躍而起,幾近于無敵。腓力二世改革始于公元前359年,這與戰國中期的列國變法風潮在同一時期,除了前文提及的齊威王改革(前356年)以外,南韓申不害變法(前355年)和秦國的商鞅變法(前356、前350兩次)也先後展開。不過,就如同馬其頓在希臘文明空間中具備邊緣優勢一樣,戰國時期的華夏列國最終以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進而促使其從西垂諸侯一躍成為中原強邦。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秦國和馬其頓一樣,位于文明核心區域與外部族群的交彙地帶,天然具備不同區域間的文化、軍事和經濟的樞紐作用,守舊勢力相對較弱,這些都有利于革新政策的頒布和執行。事實上,正當馬其頓王國稱霸希臘半島之時,另一個愛琴文明的邊緣區域,即位于亞平甯半島中部的羅馬也在悄然生變。此時距離“十二銅表法”(前451)的頒布已過百年,羅馬人通過不斷吸納希臘本土和南方希臘人殖民城邦的文化,逐漸發展出一股勢力足以與貴族匹敵的平民階層。公元前367年,李錫尼和綏克斯圖擔任羅馬平民保民官,并提出了涉及土地、債務和政權的一系列新法案,史稱《李錫尼法》(又稱《綏克斯圖法》),成為平民反對貴族的轉折點,這對羅馬共和國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碰撞:文明活躍區的擴張?※

随着早期人類文明區域的不斷外溢,城邦定居社會與遊牧流動族群之間的沖突不斷加劇。從公元前334年到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二世率領希臘聯軍東征,在十年時間裡吞并波斯帝國全境、飲馬中亞阿姆河流域,并入侵古印度,遏制了難陀王朝的擴張勢頭。難陀王朝發源于恒河中遊的摩羯陀地區,是當時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亞曆山大的征伐行動直接促使希臘文化與印度文化之間的親密接觸。雖然亞曆山大東征隻維持了十年時間,并且在他于公元前323年駕崩以後,馬其頓帝國就陷入了繼業者戰争的混亂之中,但随後在西亞和整個環地中海地區都掀起了一股持續200年之久的希臘化時代,影響最遠波及至西域和南亞地區。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從馬其頓崛起、亞曆山大東征到繼業者戰争的這段時間裡,羅馬通過三次薩姆尼特戰争和拉丁戰争基本征服了亞平甯半島中部,并開始向意大利的希臘城邦擴張。此時的羅馬基本穩定了北方來自高盧的禍亂,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對南部地中海的經略。意圖擁有地緣優勢、争奪戰略高地的絕不僅僅隻有羅馬,正處于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趙國同樣如此,前者于公元前318年滅掉巴蜀,後者則在前307年推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這也為後來秦趙争霸埋下了伏筆。此後秦、趙兩國與鄰近遊牧族群的沖突也日趨加劇,公元前272年秦國兼并了草原義渠等部,趙國也相繼攻滅了林胡、樓煩等部落。另外秦滅巴蜀之後,憑借蜀中長江上遊的地利優勢對楚國咄咄逼人,迫使楚人也有了新一輪的東西,公元前278年楚國大将莊硚被派出經略雲貴高原,建立了滇國。随着秦、趙、楚的對外擴張,華夏文明範圍進一步擴大。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總之随着人類文明軸心時代逐漸步入尾聲,各地經濟發展水準和社會結構都出現了深刻變化,這直接引發了一輪輪改革變法運動的出現。不論是希臘化地區、羅馬還是中原列國都進入了對外碰撞加劇、文明活躍範圍擴大的新階段,南亞地區也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局。當年亞曆山大從印度撤兵之後,憑借希臘文化的影響,旁遮普地區殘存了衆多希臘-印度邦國。不過伴随着社會結構的新變化,難陀王朝日漸衰落,并被從摩羯陀地區誕生的新勢力于前324年取代,孔雀王朝由此誕生。從雅利安人入侵到吠陀時代晚期,以種姓制度為主要特征的婆羅門教始終是印度文明的底色,然而由于殘酷的種姓壓迫、希臘人入侵以及沙門思潮的影響,孔雀王朝開始采用佛教為國家哲學,并積極向外傳播,中亞、東南亞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山麓都深受影響。

社會結構劇變、思想文化迸發,了解軸心時代文明的外溢曆程

綜上所述,早期人類文明主要以農耕或商貿類型的城邦定居社會,它們零散分布于世界各處,被廣闊的遊牧流動族群包圍,互相之間的交流很少。然而在維持了數千年的文明孤島狀态後,包括古希臘、古印度和華夏等文明幾乎同時步入了經濟飛躍(鐵器等技術革新)、思想哲學迸發的軸心時代,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璀璨文化。在這些文明期間中,其核心區域的邦國往往因為領地富庶、強敵環伺而面臨地緣困境,反倒是位于文明邊緣區域的勢力得以憑借交通樞紐、戰略方向單一、守舊勢力薄弱等地緣優勢把握住崛起的機遇。最終,以秦國、馬其頓、羅馬和摩羯陀為代表的邊緣勢力先後崛起,并成為各自文明外溢的急先鋒。

伴随着文明活躍區域的不斷擴大,承襲自不同軸心文明的古代四大帝國相繼出現。羅馬(希臘古風民主共和)、秦漢(華夏耕戰體系)、安息(希臘-波斯文化)和貴霜(月氏、婆羅門、祆教、佛教等)的出現标志着人類文明徹底擺脫了文明孤島狀态,并迎來了絲綢之路的新階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