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化時代的江蘇文學“出海”之路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文 牛華新/攝)全球化時代,世界文學舞台上需要多元化的聲音。江蘇被喻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王者之地”,為了讓更多江蘇文學作品“走出去”,在世界文學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江蘇篇章,江蘇啟動了“江蘇文學名家名作”外譯項目。

近日,在南京舉辦的該項目第一期新書釋出會上,著名作家葉兆言、黃蓓佳,與來自出版界的專家和海外學者一起,以“文潤四方——與世界一起閱讀江蘇文學”為題進行對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和不同視角探讨江蘇文學“出海”新路徑。

全球化時代的江蘇文學“出海”之路

△黃蓓佳、葉兆言、徐海、袁楠、柯俊瀚、尼光明(左起)以“文潤四方——與世界一起閱讀江蘇文學”為題進行對談

“江蘇文學名家名作”外譯項目第一期:三種圖書、四種語言、六個海外版

如何讓更多的江蘇文學作品“出海”?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一直在用心開拓新航線,“十三五”期間,集團非華語版權輸出數量1565種,輸出海外62國,有4000餘種圖書被海外圖書館收藏。

進入新時代,“江蘇文學名家名作”外譯項目啟動,向海外譯介江蘇作家代表作品,塑造江蘇文學國際品牌。項目第一期翻譯出版江蘇名家葉兆言《南京傳》、蘇童《另一種婦女生活》、黃蓓佳《我要做好孩子》三種圖書,在英語、俄語、泰語和越南語等四種語言區域市場出版發行六種外文版。據悉,項目後續計劃分批譯介出版更多江蘇文學優秀代表作品,面向歐美國家和“一帶一路”地區出版發行,在海外産生“江蘇文學”品牌持續影響力。

《南京傳》的作者葉兆言,是中國最受歡迎和最多産的作家之一。他生于南京,長于南京,是地道地道的南京人,他的許多作品都受到這座城市的啟發和影響。在這部集其寫作大成的《南京傳》中,葉兆言“透過南京這扇窗戶看中國曆史”,以極大的耐心和宏闊的視野,來回顧一座城市的曆史,重溫一個民族的脈絡,檢點一個古老帝國多災多難卻生生不息的生存密碼。

小說集《另一種婦女生活》,收錄了作家蘇童的中篇小說代表作《另一種婦女生活》和《三盞燈》。《另一種婦女生活》講述醬園店中三個女店員之間互相猜疑的小市民生活,以及醬園店樓上簡家姐妹離群索居的别樣生活。小說将叙事視角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女性繁瑣生活以及複雜多變内心世界的描述,展示人生與人性的主題。

《我要做好孩子》是“黃蓓佳傾情小說系列”中的代表作,小說的内容源于作家本人的一段真實經曆,對孩子們的教育現狀有很多思考和感慨。小說出版二十五年來,獲得了非常多孩子、家長和老師的喜愛,銷售超過了五百萬冊。其英文版以母語譯者視角準确再現原著風采,契合目的地國家讀者閱讀習慣。

“他者”的視角:文學作品中的人和事引起海外讀者共鳴

“江蘇文學名家名作”外譯項目第一期的海外譯者和出版方以視訊形式參與了釋出活動,并暢言他們對江蘇文學的看法。

《南京傳》英文版譯者費爾南多·阿列塔,曾遊覽過南京諸多古迹,在翻譯《南京傳》時,他腦海裡有着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南京城市形象。他認為,《南京傳》以人文視角融入了對普通群眾的關注,展現了他們的堅韌,書中對和平與繁榮的深刻思索,令他印象深刻。《南京傳》俄語版出版方、俄羅斯學術研究出版社社長維塔利·茹科夫認為,南京是一座創作之城,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内外具有影響力的名家名作,葉兆言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她相信,葉兆言的作品在俄羅斯也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南京傳》泰語版出版方、國曼德琳出版社社長府南則說,他非常喜歡《南京傳》中文版的封面,“看上去就是一面城牆,灰色的,我立即喜歡上了它,代表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變遷。”《南京傳》越南文版譯者張家權,來自越南國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大學中文系,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他認為《南京傳》“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而這種氣質正源于書中那些構成城市成長史的“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一些有趣故事和經典故事”。

《另一種婦女生活》英文版譯者安凱德,是美國克萊姆森大學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副教授,癡迷于蘇童中短篇小說的他,如此評價蘇童的創作,“豐滿地描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不同個體之間的複雜糾葛。這些個體擁有不同的自我認知、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世界觀,或者持有不同的意識形态,這些意識形态有時非常敏銳而悲切地反映了我們的生活現實。”

《我要做好孩子》是一本給了小讀者很多啟示和鼓勵的作品,英國新經典出版社進階顧問托尼·卡普林說,通過兒童文學樹立兒童自信心,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和勇于進取的品格,是他們引進這本小說的初衷。他相信這部反映中國當代少年兒童成長的長篇小說,同樣會受到英國小讀者和家長的喜愛。

傳播與接受:讓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海外落地

在“文潤四方——與世界一起閱讀江蘇文學”對談環節,鳳凰傳媒總編輯徐海以主持人身份展開話題,他認為,中國文學走出去,不是一個新的話題,而是近十幾年來中國文學作品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的一個客觀結果,也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自信和中國文學創作的豐富。葉兆言、黃蓓佳則從作家的個人經驗出發,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作品“走出去”的經曆和感悟。

二十多年來,黃蓓佳已經寫作了超過15本兒童文學長篇作品,但令她困惑的是,一直到現在,出版發行量最高的、被推薦到海外出版譯本最多的還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我要做好孩子》。究其原因,黃蓓佳認為:“可能一方面是傳播的力量,當最早被翻譯成了法文版後,德國和瑞士的讀者看法文比較容易,就此促成了德文版的翻譯。其他語言的版本,可能也是借助于那些語言國家的人能夠讀懂的外文版,來促成的翻譯。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内容相對比較簡單,文字也比較簡單,沒有宏大的叙事的雄心,寫的就是一個中國孩子、一個中國家庭日常的生活。這樣的書,對于國外的讀者來說,相對比較容易了解。”

對于黃蓓佳的疑惑,徐海說,一方面,客觀資料顯示,2010年前後是海外引進中國圖書的高峰期,與《我要做好孩子》的多個譯本出版同步;另外,文學作品在各個國家的接受,也涉及接受學的問題。“在本國被認為是非常好的作品,在别國未必受歡迎,在本國被認為一般的作品,可能在國外受歡迎程度反而很高,有一個接受度的問題。”

作為中國國内的重量級作家,早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葉兆言就有作品被譯介到國外,并且産生了不錯的反響,但葉兆言表示,這些年來他一個總的體會是,中國文學在國外要産生更多的影響,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之前,有作家朋友曾經跟我開玩笑說,在紐約有一個書展,看到我的書被橫着放,他跟我說,‘你就高興吧,能這樣就非常不錯了’。因為在國外的大型書展上,我們大部分的圖書都是豎起來放在書架上。”

對此,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表示,出版社在向海外推介江蘇作家優秀作品時,一直很注意在當地真正落地,“葉老師的作品很受歡迎,他對南京的描摹和呈現讓國外讀者很感興趣。在出版之初,俄文版和泰文版譯者就安排了自己的學生閱讀和讨論。我們希望并認為它在未來會登上當地好書榜,在銷量上也會有所呈現,真正為海外讀者所接受和喜愛。”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副主任柯俊瀚認為,黃蓓佳的《我想做好孩子》之是以在國外受到讀者歡迎,是因為它講述了日常生活。而作為一位在南京生活了六年的美國人,柯俊瀚用“非常精彩”來評價《南京傳》,他相信,随着更多的江蘇文學名家名作被譯介到國外,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外讀者了解南京、了解江蘇、了解中國。

江蘇省青年友好使者、尼泊爾學者尼光明表示,自己樂于置身中國和尼泊爾文學交流的平台上,今後他将對中國和江蘇的文學給予更多關注,為它們在尼泊爾的傳播盡一份自己的力。

■聲音

全球化時代的江蘇文學“出海”之路

江蘇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江蘇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鎮。學術界一直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說法,叫作現代文學看浙江,當代文學看江蘇。是以把江蘇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代表性的作品譯介推到海外去,向國外讀者來介紹,它不僅僅是介紹江蘇的文學,其實也是打開了一扇中國文學通向世界的視窗。

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的一個重要的一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的倡導者和建設者。這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共同體是最容易結成,也最容易緊密形成的。是以重視我們文化的交流,重視我們文化互相之間的了解和融合,對于這個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意義十分重大。而對于海外,或者英語世界的讀者來說,想了解中國文學,他肯定會遇到一種選擇性的困難,這個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界和翻譯界應該主動向英語世界的讀者提供我們的建議。

全球化時代的江蘇文學“出海”之路

我一直認為自己與江蘇以及南京的文學有着特殊的緣分。我最喜愛的幾位作家,包括蘇童、葉兆言和徐則臣都是江蘇人,我個人翻譯生涯的第二本譯作就是徐則臣的長篇小說。在中國生活的那些年,我結識的本土作家越來越多,也和許多南京作家成為朋友,如韓東、魯羊、曹寇等。

在我看來,江蘇堪稱中國文學的一個中心,在文學環境方面可以比肩北京。無論是行事,還是審美,江蘇都有着顯著的地域特征,能給作家一種回家的感覺,成就他們的創作生涯。江蘇提升了中國文學的多樣性,這也是江蘇作家作品應當譯介到海外的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幫助全球讀者充分認識中國文學為世界文學多樣性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對于江蘇文學名家名作的後續推廣工作,我有一些自己的建議,首先是聚焦作家本人,讓海外讀者聽見作家的聲音,看見作家的面孔。比如,通過采訪鏡頭跟随作家們回到自己的故鄉,講述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作品。

全球化時代的江蘇文學“出海”之路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建立文化之間的橋梁越來越重要,尤其是現在,疫情給旅行和了解其他國家帶來了新的挑戰,是以我們更要努力促進翻譯。在我看來,将中國作品翻譯成其他語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慮到西方媒體很多時候對中國的介紹不夠恰當,而翻譯可以讓中國和中國作家發出自己的聲音,從他們的角度談論中國的日常生活和現實。這樣,世界各地的讀者将能夠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而不受西方媒體的影響。

此外,我認為需要強調的是,通過對中國文學的翻譯,可以呈現這個國家多樣化的現實。在西方,很多人對中國是一個很籠統粗略的印象,通過翻譯,我們可以展示中國南北的巨大差異,不同的氣候、景觀、風俗和美食,以及在這個偉大的國家和諧共處的不同民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