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周刊|文化縱橫——唐詩裡的“雪”,由豪邁到狹隘

文化周刊|文化縱橫——唐詩裡的“雪”,由豪邁到狹隘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韓愈被貶潮州刺史的當天,就被要求立即卷鋪蓋走人。倉促上路,行至藍田關時,妻兒沒追上,僅侄孫跑得快跟了上來。韓愈回望長安,隻見被浮雲隔斷的終南山,積雪擁塞藍田關口,連馬也踟蹰不前。郁悶、無奈之下,韓愈寫下了這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文化周刊|文化縱橫——唐詩裡的“雪”,由豪邁到狹隘

詩中的“雪”似乎缺少“血性”,其意境也由初唐及盛唐時期詠雪詩中的“豪邁”變成“狹隘”,更與初唐及盛唐時期許多詩人通過詠“雪”,表達對死亡的蔑視、對邊關的向往、對艱苦的曠達和對人生的追求之意相去甚遠。

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從軍行》,突出了文人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戎邊将士氣吞山河的精神面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現了出征将士冒着大雪同敵人搏鬥的頑強無畏精神和戰鼓激勵下奮勇殺敵的壯志豪情。全詩僅40字,卻描寫了文人投筆從戎、參加戰鬥的全過程,揭示了每個男兒切實履行自己“保家衛國”的職責是道義所在。

唐代“七絕聖手”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曰:“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中的“雪山”包含了豐富的感情,有戎邊将士對邊防的關注、對自己擔負着保家衛國責任的自豪,也有邊疆環境惡劣、将士戎邊生活艱苦的孤寂心情,種種感情都融進了蒼涼遼闊、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盛唐另一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适于唐天寶六年(747年)送别琴師好友董庭蘭時創作了《别董大二首》,詩曰:“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般地,贈别詩篇多為凄清纏綿、低徊留念之作品,但高适寫别離卻胸襟開闊、雄壯豪邁,一掃纏綿猶怨的老調,日暮天寒、大雪紛飛,本來極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但高适筆下的“雪”,用以襯托北方境界的闊遠渺茫,全無凄苦寒涼之意。詩人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程,迎接未來。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堪稱是對董庭蘭最大的勸慰,以此贈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的心志和鬥志。

唐天寶十三載(754年),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僚的岑參,在輪台送自己前任武判官時寫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無論平中見奇,還是悲中見壯,始終洋溢着積極進取的精神。“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全詩以一天雪景變化為線索,記叙送别自己前任歸京的過程。此詩開篇就非常奇特,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正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詩中表現出來的浪漫思想和壯逸情懷,使人立即感到塞外的風雪可玩、可欣賞,也喚起了人們對春天的溫暖回憶。全詩内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已成千古傳誦的詠雪金句。

此外,諸如王維的“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李颀的“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白的“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以及初唐時期的駱賓王、沈佺期、陳子昂、杜審言和盛唐時的常建、劉長卿、王之渙、儲光羲等的邊塞詩、詠雪詩,蘊含了報效國家、積累邊功、實作人生價值的理想,彰顯着豪邁和壯美,也襯托了邊關将士英勇殺敵、保衛邊疆的英雄形象。這些詩作,令人鼓舞、振奮人心。

然而,中晚唐時期著名詩人白居易、盧綸、李賀、李商隐、杜牧、張籍、王建等也寫過邊塞詩和詠雪詩,無論是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李商隐的“旋撲珠簾過粉牆,輕于柳絮重于霜”,還是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杜甫的“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雪還是一樣的雪、邊塞還是邊塞、戰争仍是戰争,但詩歌中的“雪”,已少了宏闊、豪邁灑脫和奮發昂揚的意象,多了憂郁凄涼、滿懷愁緒,甚至給人以頹廢之感。

晚唐範摅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卷下“和戎諷”條說,唐憲宗主政時,北狄屢犯邊境,唐憲宗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唐憲宗想起中唐詩人戎昱的《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将玉貌,便拟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并說,“此人若在,便于朗州刺史。”唐憲宗還笑着說:“魏绛(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心領神會,從此不再提和親之事。

中晚唐的邊塞詩、詠雪詩,盡管在藝術技巧上并不比初唐、盛唐遜色,但總體風貌已迥異其趣,少了壯、雄、烈、悅和催人奮進的意象。緣何如此?中唐詩人戎昱看到端倪,主要因唐中葉以後,政治腐敗,内戰頻發,民不聊生,全社會由“同仇敵忾”變成了“同室操戈”,文人騷客普遍憂愁、凄苦起來,怎有心思詠唱激情高昂、迫人奮進的邊塞詩、詠雪詩!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經曆初唐“貞觀之治”和盛唐“開元盛世”,人們逐漸沉溺于安逸的生活,拒絕改變和挑戰,社會的“尚武精神”也被“好男不當兵”意識所取代。故而,中晚唐難見氣勢磅礴、豪情萬丈的邊塞詩、詠雪詩。

【請關注我們】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