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周刊|文化纵横——唐诗里的“雪”,由豪迈到狭隘

文化周刊|文化纵横——唐诗里的“雪”,由豪迈到狭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韩愈被贬潮州刺史的当天,就被要求立即卷铺盖走人。仓促上路,行至蓝田关时,妻儿没追上,仅侄孙跑得快跟了上来。韩愈回望长安,只见被浮云隔断的终南山,积雪拥塞蓝田关口,连马也踟蹰不前。郁闷、无奈之下,韩愈写下了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文化周刊|文化纵横——唐诗里的“雪”,由豪迈到狭隘

诗中的“雪”似乎缺少“血性”,其意境也由初唐及盛唐时期咏雪诗中的“豪迈”变成“狭隘”,更与初唐及盛唐时期许多诗人通过咏“雪”,表达对死亡的蔑视、对边关的向往、对艰苦的旷达和对人生的追求之意相去甚远。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突出了文人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戎边将士气吞山河的精神面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现了出征将士冒着大雪同敌人搏斗的顽强无畏精神和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壮志豪情。全诗仅40字,却描写了文人投笔从戎、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揭示了每个男儿切实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职责是道义所在。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雪山”包含了丰富的感情,有戎边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对自己担负着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士戎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盛唐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于唐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琴师好友董庭兰时创作了《别董大二首》,诗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般地,赠别诗篇多为凄清缠绵、低徊留念之作品,但高适写别离却胸襟开阔、雄壮豪迈,一扫缠绵犹怨的老调,日暮天寒、大雪纷飞,本来极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但高适笔下的“雪”,用以衬托北方境界的阔远渺茫,全无凄苦寒凉之意。诗人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程,迎接未来。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堪称是对董庭兰最大的劝慰,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的心志和斗志。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的岑参,在轮台送自己前任武判官时写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论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以一天雪景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自己前任归京的过程。此诗开篇就非常奇特,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正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诗中表现出来的浪漫思想和壮逸情怀,使人立即感到塞外的风雪可玩、可欣赏,也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温暖回忆。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千古传诵的咏雪金句。

此外,诸如王维的“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李颀的“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白的“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以及初唐时期的骆宾王、沈佺期、陈子昂、杜审言和盛唐时的常建、刘长卿、王之涣、储光羲等的边塞诗、咏雪诗,蕴含了报效国家、积累边功、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彰显着豪迈和壮美,也衬托了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形象。这些诗作,令人鼓舞、振奋人心。

然而,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卢纶、李贺、李商隐、杜牧、张籍、王建等也写过边塞诗和咏雪诗,无论是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李商隐的“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还是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杜甫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雪还是一样的雪、边塞还是边塞、战争仍是战争,但诗歌中的“雪”,已少了宏阔、豪迈洒脱和奋发昂扬的意象,多了忧郁凄凉、满怀愁绪,甚至给人以颓废之感。

晚唐范摅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卷下“和戎讽”条说,唐宪宗主政时,北狄屡犯边境,唐宪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唐宪宗想起中唐诗人戎昱的《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并说,“此人若在,便于朗州刺史。”唐宪宗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心领神会,从此不再提和亲之事。

中晚唐的边塞诗、咏雪诗,尽管在艺术技巧上并不比初唐、盛唐逊色,但总体风貌已迥异其趣,少了壮、雄、烈、悦和催人奋进的意象。缘何如此?中唐诗人戎昱看到端倪,主要因唐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内战频发,民不聊生,全社会由“同仇敌忾”变成了“同室操戈”,文人骚客普遍忧愁、凄苦起来,怎有心思咏唱激情高昂、迫人奋进的边塞诗、咏雪诗!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历初唐“贞观之治”和盛唐“开元盛世”,人们逐渐沉溺于安逸的生活,拒绝改变和挑战,社会的“尚武精神”也被“好男不当兵”意识所取代。故而,中晚唐难见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边塞诗、咏雪诗。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