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文|徐兆寿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意 气

(点击可听本段朗诵音频)

李泽厚在《盛唐之音》开篇就写下一个小标题:《边塞、江山、青春、李白》。他用这四个关键词来解释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盛唐特征,似乎再恰当不过。与许多人一样,他一眼看见了唐朝气象万千的诗歌。它们像天边的霞光一样,金光万道,一泻万里,那样耀眼而辉煌,几乎遮蔽了其他艺术。云端上,站着那个手执长剑、纵情高歌的诗人李白。

人们都说,唐朝流淌着一股强烈的意气,那股意气就挥霍在李白身上。似乎整个初唐的理想、抱负,盛唐的豪情、才华,都天赋般地浇铸在他一个人身上。他只要脱口而出,便是灿烂诗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载,当唐玄宗读到李白的诗时,惊呼天下竟然有这样高蹈通脱的天才诗人。在李白上殿时,他忘了自己皇帝的身份,赶紧从龙椅上跑下来拜见自己心中的明星。可是,天下之大,盛唐之强,就是容纳不下这样一位诗人的大才,他只好靠洒来排遣,仿佛大醉才能使灵魂稍稍安静一些。但他哪里知道,酒里面藏着另一位神,于是,在酒神的激励下,这位天才诗人便被赋予伟大的浪漫精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粉丝杜甫对他的描绘。他对众生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众生欢呼。他又对着明月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然后,他与明月舞蹈,对影成三人,舞着舞着,悲从中来,然而,即使是忧愁,也是那样壮阔无比、豪迈动人。他对着众人慨叹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对着整个洪荒之宇宙高声唱道:“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如此伟大的才情,古今中外,恐再无人能比。

1000多年之后,西方有个叫尼采的青年,热情歌颂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当尼采的颂辞传至中国后,人们发现,李白不就是那个酒神的化身吗?李泽厚赞同这样的说法。他还说,那股意气同样也流淌在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那哪里是今天所说的“中外交流”之路呢?那是边塞之陲,是“烽火连三月”的战场。在那个诞生伟大诗人的时代,诗人们并不甘心只做一介文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几乎伟大的诗人都是有着战争经历的“战士”,即使没有去过战场的人,胸中也鼓荡着猎猎旌旗。因而在盛唐诗歌中有着武士的精神,似乎藏着一把锋利的侠义之剑,随时都有可能拍案而起,惊心动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便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边塞诗就此点亮了丝绸之路。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替那些英雄立言,为那些英魂立传,何等悲壮!“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多么豪迈而又壮烈!没有一丝悲伤,没有一点悔意,有的是浪漫之举,有的是豪迈之情!这就是盛唐,这就是青春的盛唐。也只有青春,才能写下如此壮美的诗行。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相 会

(点击可听本段朗诵音频)

当那个青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向西挥进的时候,她同时也敞开心胸,迎接西天的云彩,那是关于信仰的五彩祥云。从两汉开始,这条充满战争、冒险,当然还有温情、互助的道路上就不时走来佛国世界的使者,而中土圣贤也不断向西求经。他们与诗人们擦肩而过。诗人们重视的是世俗世界的功名:“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重视的也是现实的感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所以,他们混迹于西行的大军之中,在功名与红尘中留下响亮的俗名。而佛国世界的声音是那样神圣、安详,要高于一切世俗。那些佛国世界的使者重视的恰恰是诗人们轻视的灵魂、死亡、德行以及永恒。

他们命运交错在那条用生命开启的崭新的丝绸之路上,一个求名,一个传道。在那个时候,诗人是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而那些传道者呢?他们也许还不能算是知识分子。但是,如果用今天流行的班达的知识分子标准和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精神来衡量的话,情况恰恰相反,那些诗人们只能算是流行的知识人,而那些大德高僧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在班达的心目中,那些担负拯救人类命运并愿意为此而牺牲自我的传道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等是也,自然,鸠摩罗什、玄奘、法显以及乐僔、朱士行等人亦是。在萨义德的精神世界里,只有那些远离权力并关心民生疾苦、直面社会人生的人,才是今天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许还有那些站在世俗名利对立面的高僧大德,才是知识分子。

他们是少数人,永远的少数人。但是,他们在人间开掘的佛窟是供干万人礼拜的圣殿。翻过帕米尔高原,在龟兹,在于阗,在吐鲁番盆地,天山南北矗立起无数信仰的殿堂。然后,一股比青春更为理性、比名利更为崇高的神秘力量顺着丝绸之路向中土挺进。

两股力量相会在一个地方——敦煌。诗人们屡屡写到的玉门关和阳关是敦煌的两个门卫。敦煌是那时中原通往西域的最后一个开放的大城市。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人把当时的敦煌比作今天的深圳或广州,全世界的风云都在那里经停、汇集,而敦煌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个港口,自由、开放、包容、丰富是敦煌的特点,敦煌的地位由此而显现。

如果说凉州是诗人们喜欢的大都市,那么,敦煌莫高窟便是修行者的天堂。当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益等赴边塞的诗人们聚会在凉州,尽情地欣赏西凉乐、龟兹舞,依偎胡伎,并在葡萄酒的刺激下斗诗比才的时候,一群和尚便在三危山下开凿佛窟、描绘佛像。世俗的景象越是繁华,信仰的景象也就越是壮丽。河西走廊的两端慢慢在升高,一端是边塞诗情世俗凉州,一端是佛教圣地西域敦煌。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光 彩

(点击可听本段朗诵音频)

莫高窟被高高举起,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那时,凿窟和造像成了官方的行为,而个人的信仰和功德变成了另一个方式——抄经。抄经被认为是礼佛的几个重要方式之一。当佛教走向民间的时候,抄经也就成为民间最崇尚的活动。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在流行,当孝子要为双亲积德或赎罪的时候,便会抄写《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对于修行的自己来讲,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于是,出于对未知的轮回世界的期望和对现世人生的救赎,凡有觉悟者都可以抄经,有能力者也可在洞窟画壁画,甚至画供养像。民间的信仰浩浩荡荡,无穷无尽。一时之间,莫高窟成为佛教圣地。

今天藏经洞里发现的那些经卷大多不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些壁画也没有留下名家的姓氏。唐代那些成名的画家未曾留下他们在莫高窟供佛的任何记忆。一切迹象表明,伟大的敦煌莫高窟是一座民间信仰的殿堂。

在信仰的世界里,那些声名赫赫的边塞诗便太俗气了,简直不值一提。绘画、书法、诗歌相比佛经而言,是等而下之的东西。佛的世界无须那些雕琢。所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5万多件藏品中大部分都是经卷。

然而,当佛法世界渐渐没落,世俗世界渐渐显赫,尤其是近代以来各种学术、艺术纷纷兴起,莫高窟的意义便又在这些枝叶上焕发光彩。

在斯坦因发现敦煌时,他眼里看到的大部分是佛经、佛像。当常书鸿、张大千发现敦煌时,眼里全是敦煌壁画。书法家后来提出了敦煌书法,文学家提出了敦煌文学,语言学家在这里看到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文字。那些天文、历史、地理、医学、民俗、方志、诗文、辞曲、方言、游记等方面的文书,则成为诸科学者所要深究的绝世文字。学者们将它们称为敦煌遗书,视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那条曾经荒芜的丝绸古道又开始热闹起来,又有了朝圣者的身影。与唐朝不同的是,那些身影多是从世界各地来的学者、画家甚至官员,真正朝佛者寥寥无几。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热兴起,一时之间,敦煌成了中国西北最为耀眼的文化符号。高铁穿越戈壁沙漠,直接通到敦煌脚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可坐着飞机直达敦煌。

现在,当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旅游者簇拥着三危山上的莫高窟时,我们无法想象,在佛的不可思议的万劫世界里,这些众生到底是有缘人还是无缘者。我们也无法确证,当有情众生在倾听一个个佛教故事时,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灵魂上的震颤。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出版:作家出版社

徐兆寿 著 2021年8月第1版

《西行悟道》是徐兆寿的散文随笔作品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收录了近年来徐兆寿在西部行走和悟道的文化随笔,其中一些篇章曾引起很大反响。徐兆寿的文化随笔与过去的散文家不同在于,一是为西部文化强烈抗辩,从文化形态、地理生态等方面入手,风格雄健,别具风采;二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疾呼,情感真挚;三是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融合中寻找中国文化未来之路,纵横捭阖,视野开阔。

作 者 简 介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徐兆寿

甘肃凉州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全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当代文艺评论》主编。

1988年开始写作,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400多篇作品,共计600多万字。长篇小说有《荒原问道》《鸠摩罗什》《非常日记》等8部,诗集有《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麦穗之歌》等3部,随笔散文集有《西行悟道》《问道知源》等4部,学术著作有《文学的扎撒》《精神高原》《人学的困境与超越》等20多部,共计近40部著作。获“全国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文学报》优秀论文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0多项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与文献整理研究”1项,甘肃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敦煌与河西走廊影视传播与产业转化研究”1项,其它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

朗诵者简介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张彬

1997年生于甘肃白银,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本科期间曾获第十四届青春中国甘肃赛区青年组语言类一等奖、兰州城市学院“文体优胜奖”、“领读中国,看见未来”全国总决赛最佳舞台魅力奖等奖项。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李泽宇

本科播音主持专业,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硕士生。热爱文学、摄影、朗诵。曾获甘肃省大学生原创视频大赛风光类二等奖、甘肃省原创短视频大赛入围奖。

徐兆寿: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常美芳

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