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皇後烏喇納喇氏

純帝繼皇後 (1718年03月11日-1766年08月19日),輝發那拉氏(《清史稿》記載烏喇那拉氏為誤),滿洲鑲藍旗人,後擡旗入滿洲正黃旗,佐領讷爾布之女。

戴春榮飾演的繼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那拉氏出生,比乾隆帝小七歲。

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入侍潛邸,為寶親王弘曆第二位側福晉。

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四,冊封娴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晉封娴貴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晉封攝六宮事皇貴妃。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冊立為皇後。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寅時,生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二十三,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二十一,生皇十三子永璟。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薨,诏以皇貴妃禮葬。

雍正年間嫁與時為寶親王的愛新覺羅·弘曆,為側福晉。弘曆即位後一個月,即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為娴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晉封為娴貴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曆的嫡皇後孝賢皇後病逝,中宮皇後的位子出現空缺。四個月後,乾隆帝發出一道上谕:“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闱内政。全資孝賢皇後綜理。皇後上侍聖母皇太後。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嫔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後之助也。茲奉皇太後懿旨。皇後母儀天下。猶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繼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貴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賜側室妃。人亦端莊惠下。應效法聖祖成規。即以娴貴妃那拉氏繼體坤甯。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應于皇帝四十歲大慶之先。時已過二十七月之期矣。舉行吉禮。佳兒佳婦。行禮慈甯。始惬予懷也。欽此。朕以二十餘年伉俪之情。恩深誼摯。遽行冊立。于心實所不忍。即過二十七月。于心猶以為速。但思皇後大事。上轸聖母懷思。久而彌笃。歲時令節。以及定省溫凊。朕雖率諸妃嫔、及諸孫、問安左右。而中宮虛位。必有顧之而怆然者。固宜亟承慈命。以慰聖心。且嫔嫱内侍。掖庭之奉職待理者甚衆。不可散而無統。至王妃命婦等、皆有應行典禮。允曠不舉。亦于禮制未協。冊立既不忍舉行。可姑從權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甯妃郭氏、相繼攝六宮事。國朝順治十三年、冊立皇貴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頒诏天下。典至崇重。今應仿效前規。冊命娴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于以整肅壸儀。上奉聖母。襄助朕躬。端模範而迓休祥。順成内治。有厚望焉。所有應行典禮。大學士會同禮部、内務府、詳議具奏。尋議、恭查皇貴妃冊封大典。王妃命婦行禮。已有成例。惟貴妃行禮之處。外廷無案可稽。但皇貴妃攝行六宮事。二十七月後即正位中宮。既統理内政。體制自宜尊崇。貴妃亦應一體行禮。所有冊封禮儀應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太廟。奉先殿告祭禮。上親詣舉行。屆期設鹵簿儀仗、中和韶樂。上禦太和殿閱冊寶。大學士等、捧節授持節使。持節使随冊寶亭、至景運門授内監。皇貴妃具禮服恭迎。宣受如儀。次日上率王以下文武官員、詣皇太後宮行禮。禮畢。皇貴妃率貴妃以下、公主、王妃、命婦、行禮。上禦太和殿受賀。頒诏天下。嗣後遇三大節。及慶賀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員、進箋慶賀。及每歲行親蠶禮。應照例舉行。得旨、依議冊封典禮。著于明年三月後舉行。其親蠶禮。俟正位中宮後。該部照例奏請。”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冊封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舉行了冊立皇後之禮。從此,那拉氏登上了皇後寶座。

那拉氏自正位坤甯以後,皇帝無論江南巡幸、盛京祭祖,還是木蘭秋狝、皇陵展谒,都令皇後伴駕同行。她被立為皇後剛一年半,就于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第二年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1755),又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

《畫框女人》 範冰冰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後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後命運的轉折點,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還為她慶祝四十八歲千秋。閏二月十八日,他們來到杭州,在風景秀麗的“蕉石鳴琴”進早膳時,皇帝還賞賜給皇後許多膳品,但到了當天晚上進晚膳時,皇後就沒有再露面,陪着皇帝進晚膳的隻有令貴妃魏佳氏、慶妃陸氏、容嫔和卓氏。此後,皇後再也沒有露過面,後來才知道,在閏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和碩和嘉公主額驸福隆安把皇後由水路送回京師。(清宮的《上谕檔》記載:“閏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額驸福隆安扈從皇後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南巡結束,回到京師不久,乾隆即下令收回皇後手中的四份冊寶,即皇後一份、皇貴妃一份、娴貴妃一份、娴妃一份,裁減了她手下的部份傭人,到了七月份,那拉皇後手下隻剩兩名宮女,按清宮制度,隻有位分最低微的答應才配備兩名宮女。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正在木蘭狩獵的皇帝發了一道上谕:“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後于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後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後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後性忽改常,于皇太後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迹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後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緻。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号,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複循孝賢皇後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内務府大臣承辦。著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皇後死了,皇帝卻說是她福薄所緻,并且不肯為她舉行皇後等級的葬禮。直至此時,帝後反目事件才以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展現在天下人眼前。

那麼,究竟是什麼事情導緻帝後反目的呢?乾隆四十三年,在金從善事件中,皇帝自己給了一個解釋:“孝賢皇後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後,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隻令減其儀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并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

皇帝自己的說法是,皇後剪了頭發,大不敬,大不孝。但這隻是強勢一方的一面之詞,而且是時隔十幾年之後為了反擊來自民間的指責才作出的解釋,是真是假無從得知。

因為皇帝這一個疑窦重重的解釋,當時後世演繹出了很多帝後反目的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江南獵豔說。乾隆是中國史上著名的風流天子,他模仿他的祖父康熙帝不斷南巡,目的卻隻是貪戀江南美景,又可趁機尋花問柳。據說他南巡時就曾在清江浦得到一個昭容的女伶,帶在身邊,後來又特命用钿車錦幰送回揚州,還賜給她玉如意、粉盝、金瓶、綠玉簪、赤瑛、玉杯、珠串等。還有一個女伶名叫雪如,也是美貌多姿,乾隆南巡時又看上她,加入行幄,頗受眷顧。事後,雪如特地在上衣肩頭繡上一條小團龍,并且對人說,乾隆皇帝曾經用手撫摩過她的肩膀,是以特繡小龍,以志寵異。那拉皇後随乾隆南巡來到杭州後,乾隆曾深夜換上便服登岸遊玩。皇後再三勸谏,甚至哭着勸谏,乾隆不僅不聽,反而說皇後精神不正常,派人将她送回京師。

另外還有寵妾滅妻說。嚴譄的文字獄案供詞:“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後回京。我那時在山西本籍,即聞得有此事。人家都說,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納皇後不依,是以挺觸,将頭發剪去。這個話說的人很多”“後來三十三年進京,又知道有禦史因皇後身故,不曾頒诏。将禮部參奏,緻被發遣之事。一想到人孰無死,若不做些好事,留個名聲,就是枉為人了……心裡妄想,若能将皇後的事進個折子,準行領诏,就可以留名不朽……”有專家認為,這裡乾隆皇帝與皇太後是想晉封令貴妃為皇貴妃,遭到皇後的強烈反對,因為清朝後宮雖然有皇貴妃一級,但通常無外乎以下四種情況:一、冊立皇後之前的過渡期和考察期,如烏拉那拉皇後本人、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二、先帝嫔妃晉封為皇貴太妃,如康熙的悫惠皇貴妃(佟佳氏,本為貴妃,雍正即位尊為皇貴太妃)、雍正的純悫皇貴妃(耿氏,本是裕妃,乾隆即位後晉封貴太妃,後晉封皇貴太妃);三、沖喜,在貴妃病危時晉封她為皇貴妃,以期康複,當然也隻是圖個吉利而已,如雍正的敦肅皇貴妃年氏、乾隆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四、身後追封,如康熙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帝十三子怡賢親王允祥生母,生前無冊封,死後由康熙帝追封為敏妃,雍正追封為皇貴妃,遷入康熙景陵)、乾隆的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生母,本為王府格格,乾隆登基前去世,乾隆初年追封為哲妃,乾隆十年慧賢皇貴妃去世時追晉為哲憫皇貴妃,葬入裕陵地宮)、光緒的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珍妃,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前被投入井中溺死,慈禧回銮後對外宣稱她是不願被洋人玷污,以身殉國,晉封為貴妃,後葬如崇陵妃園寝,冊谥為恪順皇貴妃)。真正的皇後與皇貴妃并存的情況隻有兩次:順治朝,董鄂妃得寵,被冊封為皇貴妃,直接威脅到孝惠章皇後的地位;同治朝,慧妃富察氏受慈禧太後青睐,雖然因為皇帝和慈安太後的原因沒能成為皇後,卻由慧妃越級晉封為皇貴妃,慈禧太後不喜歡孝哲毅皇後,處處刁難,而對這位皇貴妃十分優待,成分庭抗禮之勢。可見,在後宮中有皇後的情況下,皇帝通常不會冊立皇貴妃,以免對皇後造成威脅。但這種說法也隻是猜測,同樣缺乏佐證。

實際上,那拉皇後的喪禮比皇貴妃的級别還要低,按皇貴妃的喪儀規定,每日應有大臣、公主、命婦齊集舉哀、行禮一項,在那拉皇後的喪事中,這項被取消了。那拉皇後既未附葬裕陵,也未單建陵寝,卻葬在了妃園寝内,更有甚者,按慣例,凡葬在妃園寝内的,無論地位有多低,都各自為券,而那拉皇後卻被塞進了純惠皇貴妃的地宮,位于一側,堂堂的皇後反倒成了皇貴妃的下屬。根據大清會典,皇貴妃棺木應用梓木,漆飾35道,擡棺夫96人。從内務府記載的檔案中看,那拉皇後所用的棺為杉木制,擡棺夫64人,僅為嫔等級而已,這也符合發掘清理的純惠皇貴妃地宮裡那拉皇後的棺木狀況。

另外,清制:凡皇貴妃、貴妃、妃死後都設神牌,供放在園寝享殿内,祭禮時在殿内舉行,而嫔、貴人、常在、答應則不設神牌,祭祀時,把供品桌擡到寶頂前的月台上。而納喇皇後既不設神牌,死後也無祭享,入葬以後也隻字不提。根據内務府檔案記載,整個喪事僅用銀207兩9分4厘,還不如一個低級朝廷官員。

作為一個位号尚存的皇後,受到如此待遇是很令人側目的。當時就有一個叫李鳴玉的禦史是以上書,卻不料惹得皇帝惱羞成怒。“禦史李玉鳴奏,内務府辦理皇後喪儀,其上墳滿月各衙門應有照例齊集之處,今并未聞有傳知是否遺漏等語,實屬喪心病狂。去歲皇後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貴妃喪儀,交内務府辦理,已屬朕格外優恩。前降谕旨甚明,李玉鳴非不深知。乃巧為援引會典,謂内務府辦理未周,其意不過以仿照皇貴妃之例,猶以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為隐躍其辭,妄行渎擾。其居心詐悖,實不可問。李玉鳴著革職鎖拏,發往伊犁。并将此曉谕中外知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