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中軸線濃縮古今時空,大小博物館珍藏曆史記憶,胡同街區訴說老城魅力……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正在召開的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不少委員為首都文化建設建言獻策,讓這張“金名片”更加閃亮。
恢複中軸線原有空間形态和曆史風貌

柴文忠委員
全長7.8公裡的中軸線被稱為北京城的脊梁和靈魂。來自九三學社界别的市政協常委柴文忠說,目前,中軸線周邊還存在着管理交叉、尺度失調、地名失真等問題,“比如,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改了一些傳統路名地名,最典型的是把‘皇城根’改為‘黃城根’,雖僅是一字之差,卻割裂了北京城的曆史文脈。”
在為這些地名“正名”的基礎上,提案還建議,按照傳統中軸線道路原來的尺度,修正永定門内大街、前門大街、地安門内外大街等的規劃道路紅線,最大限度地恢複原有空間形态和曆史風貌。
來自文藝界别的市政協委員、北方昆曲劇院藝委會副主任魏春榮則聚焦到中軸線的“活化”上。“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對中軸線的曆史文化價值做了深入的發掘和詳盡的闡釋,但如何讓它轉化為大衆的文化自豪,仍然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她建議,應打造一部綜合呈現中軸線文化價值的活化大劇,通過燈光舞美、虛拟現實等手段,在舞台上再現曆史遺産的巨大魅力。
繪制北京曆史文化資源一張“圖”
楊伯鋼委員
北京曆史文化名城資料資源豐富、但是權益歸屬沖突;各資料類型繁雜、标準不一。來自科協界别的市政協委員、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重點實驗室主任楊伯鋼的提案瞄向了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的這一基礎性問題。
“資料的空間定位、更新周期、分層結構不一緻,資料之間難以實作資訊對接,阻礙了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資訊的挖掘和利用效率。”楊伯鋼認為,全面摸清全市曆史文化資源家底、建立一套完整的資料規範标準十分必要——在整合、提取、處理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對紙質資料進行采集補充和數字化處理,對空間基底等不一緻的資料進行标準化處理。這樣一來,就可以将全市曆史文化要素構成有機整體,形成空間全覆寫、要素全囊括的北京曆史文化資源一張“圖”。通過對資料定期更新和維護,為全市曆史文化資源資料常用常新提供支撐。
打造“博物館之城”莫忽視民間力量
叢巍委員
“博物館之城”是北京打造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内容和載體。來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協委員、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叢巍說,“目前,還存在對域内博物館資源摸底不充分的情況,尤其對非公文博實體的資源摸底不充分。而這些博物館都應該是打造“博物館之城”的重要資源。”
他建議,應盡快摸清本市民辦博物館資源的底數,防止優質的博物館資源外流;同時要鼓勵其圍繞館藏文物開發文創等,進一步激發出民辦博物館的發展活力。
來自九三學社界别的市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文化标準研究中心主任闫賢良認為,目前的“博物館之城”還隻注重孤立的博物館建設,不注重曆史文化街區展陳線的規劃和偉大精神的重制。“開放型的街區博物館是‘博物館之城’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連接配接博物館的文脈,也是走進曆史的文化線路。”他建議,可標明東城區東四胡同為“博物館型街區”建設的試點示範區域,在東四民俗博物館的基礎上,為東四三條至十條中名人居住過的胡同設立銘牌,并加以名人事迹等進行诠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