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地被稱為“大清夢魇之地”,凡到過這裡的人“十人九死”

甯古塔,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朝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朝甯古塔将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沈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朝吉林三邊之首(甯古塔、三姓、珲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此地被稱為“大清夢魇之地”,凡到過這裡的人“十人九死”

甯古塔是每個清朝犯人的“夢魇”之地,其實,它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城市的名字,這裡彙聚着清朝時期,被流放至關外的犯人們。後來,這裡設定了甯古塔将軍,是吉林将軍的前身。而位于邊遠地帶的甯古塔,環境則非常惡劣,甚至,寸草不生,五谷不長,非常适合犯人來此“改造”。

甯古塔在滿語中,是“六個”的意思,相傳,古時的甯古塔是被“六個”兄弟各占一方,是以得名。甯古塔曆史悠久,曾是金國的國都,也是大清的龍興之地,更是清朝北方的重鎮。甯古塔将軍在此常年駐紮,他們之前駐紮在黑龍江海林市一帶,後來,遷到甯安市地區。

并且,在在康熙時期,他們又遷回吉林烏拉地,是以,甯古塔将軍也變成了吉林将軍。甯古塔駐地搬遷到了吉林,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甯古塔成了大清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關鍵基地,不僅保護和管轄了整個黑龍江區域,而且,還負責向區域内居民收取貢品,是以,在這駐紮了大量的清兵保衛此地。

此地被稱為“大清夢魇之地”,凡到過這裡的人“十人九死”

當時,滿洲八旗子弟中,主要分為三類人。最低的是“阿哈”,地位等同于奴隸,而“旗丁”是地位最高的,等同于貴族。介于二者之間的人士,被稱為“披甲人”。這其中,不少披甲人則在甯古塔駐守。披甲人成員很複雜,大多是來自歸順後金的東北部落成員,這裡彙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士。

甯古塔這蠻夷之地,披甲人為了生存隻好收起“纖弱”的一面,紛紛展示出超凡的戰鬥力,也是以,他們被稱為“野人”。這些人雖然身份地位不高,但相比押解至此的犯人堪稱“民兵”。他們雖不是東北地區上層統治者,但他們卻有權直接管轄甯古塔的犯人。是以,披甲人的日常生活也被甯古塔犯人所“服侍”。

披甲人就是一種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是以,披甲人世代居住邊疆。畢竟,這些人要為大清守住北方防線,在苦寒之地辛苦度日。是以,當權者對于披甲人奴役犯人的情況,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要給披甲人一些“福利”,這樣才能穩定軍心。

此地被稱為“大清夢魇之地”,凡到過這裡的人“十人九死”

由于,甯古塔地廣人稀,為了增加這裡的建設,清朝政府通常把那些犯人押解到此處為奴,做兵役和苦役。可是,一旦發配到此,生死在天,因為,這裡非常艱苦,隻有生存能力強的人,才有機會活下。而那些生存能力較弱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死掉了。

其實,暫且不說這些犯人承受着遠離家鄉的疾苦,這裡的苦寒也是很多人受不了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濕寒天氣,在那個物資匮乏的時代,一般人是很難熬過冬天的。那些被流放的關内人,在“犯事”前大多是養尊處優的貴公子或者是皇親國戚,又怎能忍受這份嚴寒,是以,不少人一到甯古塔就倒下了。

犯人流放此處後,一般都是去做苦力,在這開荒種糧,挖山鑿洞,修橋鋪路,每天都在經受高體力運動,在加上,平時沒吃沒穿,很多人隻能拿個窩棚取暖,生活非常辛苦。清朝被流放的一位學者吳兆骞曾描述過這裡的生活: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就是打圍、燒石灰、燒炭,并沒有一絲一毫的休息時間。

此地被稱為“大清夢魇之地”,凡到過這裡的人“十人九死”

甯古塔地處我國東北地區,人迹罕至,氣候惡劣,這裡除了發配至此的犯人,壓根兒看不到人影。到處都是沼澤、野獸、森林,就算跑也跑不了,非常容易被野獸圍攻,在森林裡迷路。是以,到了甯古塔,也等同被判了死刑,除非皇帝赦免了你,才有機會到回鄉。

甯古塔非常偏遠,一路上長途跋涉,風餐露宿,很多人還未到地就死了。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到了甯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甯古塔的可怕不言而喻。清朝在東北的流放地很多,起初,犯人都被押解到沈陽、尚陽堡,後來,到吉林烏拉、甯古塔,最後,又到黑龍江瑷珲、齊齊哈爾等地。

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區是甯古塔,僅清朝順治年間,因文字獄獲罪的就有數千罪犯,都被流放到了甯古塔,不少冤魂葬身于此。

此地被稱為“大清夢魇之地”,凡到過這裡的人“十人九死”

可以說,無論是甯古塔還是清朝其它地方的監獄,都是封建社會的殘餘,都是為了維護當局利益而漠視人權的存在。他們不僅僅是懲治犯人,而是剝奪了人權,用一種極端的手段來侮辱犯人。随着封建王朝被颠覆,這些殘餘糟粕,也逐漸在曆史的舞台上徹底消失了。

曆史以殘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選擇,流人們對這塊土地進行了文化的啟蒙,并延續了綿綿不絕的靈脈。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東北這塊土地,為什麼總是顯得坦坦蕩蕩而不遮遮蓋蓋?為什麼沒有多少豐厚的曆史卻快速進入到一個開化的狀态?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貴。”

參考資料:

【《甯古塔紀略》、《流放者的土地》、《研堂見聞雜錄》】

繼續閱讀